基於工程經濟學的企業資訊化建設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8W

一、引言

基於工程經濟學的企業資訊化建設分析論文

在我國加入WTO以後,國內的商業運作環境逐漸正規化。各個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為了規範管理、節約成本,紛紛開始進行資訊化建設。在企業的資訊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預算超支,專案推進緩慢或方案有問題等等。究其原因,在實施資訊化專案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地分析工作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方面,工程經濟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在資訊化建設過程中注意的。

二、工程經濟學概述

工程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特殊領域,關注的是單個組織或企業的經濟決策。其任務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儘量好地完成工程任務,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建立在工程學與經濟學之上,圍繞工程、專案的相關經濟活動的問題,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運用有效方法,對多種可行方案進行評價決策,從而確定最佳方案的學科。這裡的資源包括資金、裝置、人力、原材料等。從經濟效益角度看,工程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聯絡緊密;而從社會效益來看,工程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也有一定的聯絡。

三、基於工程經濟學方法的企業資訊化建設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工程專案的可行性分析(又稱為可行性研究),就是對新建或者擴建的專案的一些主要問題,如市場需求、資源條件、建設條件、資金來源、裝置選型、環境影響等因素,從技術和經濟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分析計算和方案比較。並對該專案建成以後可能取得的技術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進行預測,從而提出該專案是否值得投資和怎樣投資的建議,為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實踐表明,可行性分析可以避免盲目上馬所造成的巨大浪費和損失,提高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益,使有限的資金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明確應用專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來自於實現專案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則依賴於實現專案所需的資源和條件。一般來說可行性分析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1、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人員對待建設專案的態度和管理的條件。企業資訊化建設是個“一把手工程”必須得到企業主要領導層的支援,這樣獲取資源和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也比較好做。管理條件主要指管理方法是否科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時機是否成熟、規章制度是否齊全以及原始資料是否正確。因為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對於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改革時機不成熟,資訊化建設會舉步維艱,甚至失去主管領導的支援而失敗。

2、技術上的可行性:這主要是指當前的計算機硬體軟體技術、通訊技術、資料處理技術、資訊科技等是否能滿足對系統的要求(儲存能力、通訊速度、分析水平等),此外還要考慮參與建設的人員的水平。企業資訊化建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過程,如果缺乏足夠的技術力量,或者單純依靠外部力量,是很難成功的。

3、經紀上的可行性:主要包括預算支出和專案的效益評估。

(二)多方案評估與選擇

企業資訊化的方式有委託建設、成品軟體(commercialoff-the-shelf)、合作建設和獨立建設等方案。傳統上認為這些方案是兩兩互斥的,但現代的觀點認為將企業資訊化建設視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後,對於其中不同的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建設方法,這些方案是可以並行的,因此我們也把這些方案看成是獨立的。比如,企業可以選擇核心業務模組自行建設或者採購成品軟體,而外圍模組可以承包給第三方。獨立的方案不需要相互比較,因為任何一種方案的採納與否都不會影響到別的方案的採納。

(三)風險分析與管控措施

企業資訊化建設專案的風險,除了軟體工程的固有風險之外,不同的建設方案有不同的風險。下面就自行建設、業務外包這兩種建設方案分別作風險分析,並給出各步驟管控措施。

1、自行建設

自行建設方案分為幾個環節:戰略規劃環節、需求分析環節、系統設計環節、系統測試環節、上線環節。戰略規劃環節主要將整個資訊系統分為幾個不同的子系統,並且分階段建設。此環節的主要風險在於:缺乏專案計劃或者計劃不當,導致專案進度滯後、費用超支、質量低下。主要管控措施是:企業應根據資訊化建設整體規劃提出分階段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人員配備、職責分工、經費保障和進度安排等相關內容,可以使用標準的專案管理軟體如微軟Project制定專案計劃並加以跟蹤。專案關鍵環節的文件應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以提高專案計劃編制水平。

需求分析極端主要的風險是是:需求本身不合理,對系統提出的功能、效能和安全性不符合業務要求;技術上不可行、經濟上不可行或者與國家法規制度相違背;需求文件不準確、不完整,未能真實全面地表述企業的需求。相關管控措施是:歸口管理部門應組織企業各部門提出自己的需求計劃,加強系統分析人員同管理人員、業務人員之間的溝通;企業應採用標準建模語言如UML,綜合運用多種建模工具和表現手段,參照相關標準來提高需求說明書的編制質量。

系統設計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系統設計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者需求,不能控制建設成本和保證建設質量、建設進度;系統設計方案考慮不全面,導致後期頻繁更改設計;沒有考慮資訊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導致上線後出現新的風險。主要管控措施有:負責部門就係統總體設計方案與業務部門溝通,說明方案對使用者需求的覆蓋情況;如有備選方案,要詳細說明各方案之間的差異;企業應根據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來提高文件編制質量;應建立設計評審和設計變更控制機制;應充分考慮到建成以後的控制環境,將生產經營管理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和處理規程嵌入系統程式,實現手工環境下難以實現的控制功能;應充分考慮到新的系統環境中的新風險;應強化對進入系統的資料的檢查和校驗功能;應有完善的日誌功能,保證操作的可審計性;預留必要的後臺操作通道,對於必需的後臺操作,要加強管理,建立規範的操作流程,確保足夠的日誌記錄,保證對後臺操作的可監控性。

系統測試環節的主要風險有:程式設計結果與設計不符;程式可讀性差;缺乏有效的版本控制,導致修改不一致或重複修改問題;測試不充分,單一除錯通過,但分調或聯調有問題,開發環境下測試正常而生產環境下執行出錯,開發人員自測正常而部門使用者使用中出錯。主要管控措施有:建立並執行嚴格的程式碼複查評審制度;建立並執行統一的程式設計規範;使用版本控制系統,協調開發人員對程式的修改;區分單元測試、組裝測試(整合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等不同測試型別,建立嚴格的測試工作流程,提高終端使用者在測試工作中的參與度,改進測試用例的編寫質量,加強測試分析,儘量採用自動測試工具來提高測試的質量和效率。

上線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缺乏完整可行的上線計劃,導致上線混亂無序;人員培訓不足,不能正確使用系統,或者不能充分利用系統功能,導致開發成本浪費;初始資料設定準備不合格,導致新舊系統資料不一致,業務處理錯誤。相關管控措施有:制定系統上線計劃,並經歸口管理部門稽核批准。上線計劃一般包括人員培訓、資料準備、進度安排和應急預案等;涉及系統切換的,應有明確的應急預案,以便新系統出現問題時順利切換回舊系統;涉及資料迀移的,應有詳細的迀移計劃,並對資料迀移結果進行測試。使用者部門應參與資料迀移過程,並對迀移前後的資料予以書面確認。

2、業務外包

外包模式中,企業的參與度明顯降低,但並不適宜做“甩手掌櫃”外包包括選擇外包服務商、簽訂外包合同、持續跟蹤評價外包服務商的服務過程。選擇外包服務商的主要風險在於:由於企業和外包服務商本質上是一種委託-代理關係,合作雙方資訊不對稱容易誘發道德風險,外包服務商可能會實施損害企業利益的自利行為,如偷工減料、放鬆管理、資訊洩漏等。主要的管控措施有:企業在選擇外包服務商時要充分考慮服務商的市場信譽、資質條件、財務狀況、服務能力、對本企業業務的熟悉程度、既往承包服務成功案例等因素,對外包服務商進行嚴格篩選;企業可藉助外包業界基準來判定外包服務商的綜合實力;企業要嚴格外包服務審批及管控流程,對外包業務,原則上採用公開招標等形式來選擇外包服務商,並實行集體決策審批。

簽訂外包合同的`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由於合同條款不準確、不完善,有可能導致企業的正當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相應的管控措施是:企業在與外包服務商簽約之前,應針對外包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損失,恰當地擬訂合同條款,對涉及的工作目標、合同範疇、責任劃分、所有權歸屬、付款方式、違約賠償及合約期限等問題作出詳細說明,並由法律部門或法律顧問審查把關;開發過程中涉及商業祕密、敏感資料的,企業應與外包服務商簽訂詳細的保密協議,以保證資料安全;在合同中約定付款事宜時,應選擇分期付款方式,尾款應當在系統執行一段時間並通過評估驗收後再支付;應在合同條款中明確要求外包服務商保持專業技術服務團隊的穩定性。

跟蹤評價的環節的主要風險有:企業缺乏外包服務跟蹤評價或者跟蹤評價不到位,可能導致外包服務質量水平不能滿足企業資訊化建設的需求。相應的管控措施有:規範化外包服務評價的工作流程,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建立外包服務質量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定期對外包服務進行考評,並公佈服務週期的評價結果,實現外包服務水平的跟蹤評價;必要時,可以引入監理機制,降低外包服務的風險。

(四)裝置磨損與更新的經濟分析

企業的資訊化建設會為企業添置一批資訊裝置,比如計算機、印表機、網路裝置等。這些裝置在使用過程中都會有磨損、修理和更新的狀況發生,對於這些方面的經濟分析也是不可少的。

裝置磨損是指裝置在使用或閒置過程中,由於物理作用(摩擦、衝擊、振動等)、化學作用(腐蝕、氧化等)或者技術進步而發生的物質形態變化和技術性能的低劣化。磨損又分為有形磨損(實物磨損)和無形磨損(退化)兩種,企業的資訊裝備主要以無形磨損為主。比如由於計算機更新換代、軟體的升級、網路系統的升級等等技術進步因素,都會使得企業既有的資訊裝備的貶值和效能無法滿足新應用,都可以看作是無形磨損。

如果是因為製造商改進了工藝、提高了生產率,而使生產資訊裝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降,從而使得企業既有資訊裝備貶值,這種情況稱為第一形式無形磨損,一般只會使裝置貶值,而不會發生效能無法滿足應用的情況;如果是因為技術進步和創新,市場上出現效能更好的裝置,或者出現對硬體效能要求更高的軟體,由此造成的裝置無法滿足應用而造成的無形磨損,稱為第2形式無形磨損,這實際上代表資訊裝備的使用價值的部分喪失。

四、結論

企業資訊化建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僅要對其中的技術因素善於分析,也要慎重考慮其中的經濟因素,工程經濟學作為工程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必將在我國企業的資訊化建設中發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