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隱性知識轉化的企業核心能力塑造研究

才智咖 人氣:1.61W
基於隱性知識轉化的企業核心能力塑造研究
【摘 要】企業知識基礎理論以為隱性知識是企業持續性競爭上風的源泉,隱性知識的挖掘和顯性化往往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企業新產品、新服務誕生的條件。本文將從隱性知識內涵著手,通過分析隱性知識的轉化,提出基於隱性知識轉化的企業核心能力塑造策略。
  【關鍵詞】隱性知識 轉化 企業核心能力
  
  一、隱性知識的內涵
  
  20世紀60年代,奧地利生物學家、哲學家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在《個人知識》以及一系列著作中,就區分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可以通過語言方式在組織內和組織間傳遞的知識,包括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的知識,主要存在於書本研究報告、計算機系統等。隱性知識是指“在一個人所知道的、所意識到的東西與他所表達的東西之間存在著隱含的未編碼的知識”,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他指出隱性知識來源於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判定和感知,是源於經驗的。20世紀90年代,德魯克(Durcker)指出“隱性知識,如某種技能,是不可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實它是存在的,學習這種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以為隱性知識是源於經驗和技能的。野中鬱次郎以為:“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有其自身的特殊含義,因此很難規範化也不易傳遞給他人”。他還以為隱性知識不僅隱含在個人經驗中,同時也涉及個人信念、世界觀、價值體系等因素,包括信仰、隱喻、直覺、思維模式和所謂的“訣竅”(如手工匠把握的特殊技藝)。
  對上述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分析、回納,企業隱性知識是指存在於員工個體和企業內各級組織(團隊、部分、企業層次等)中難以規範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複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活動與共享等方式從企業外部有效獲取的隱性知識。
  
  二、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模式
  
  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隱性知識的重要性,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題目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和關注。在研究隱性知識的傳播和轉移中,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提出了非常著名的SECI模型(如下圖)。
  
  圖1 SECI模型Ⅰ社會化——從個人隱性知識到組織隱性知識。由於默會知識具有特殊的背景條件,難以公式化,所以獲得默會知識的關鍵就是通過共同活動來體驗相同的經歷。如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中的知識轉移就屬於這種型別。
  Ⅱ外部化——從組織隱性知識中獲得組織顯性知識。這是將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的過程,也是在個人和團體的隱性知識得到共享和整合的基礎上創造出可理解形式得到新知識的過程。例如,一些企業治理制度就是從慣例中形成的。
  Ⅲ組合化——從組織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顯性知識。組織成員通過篩選、新增、組合和分類等手段對現有知識進行重構,就能創造出新知識。
  Ⅳ內在化——指個人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它與邊幹邊學直接相關。個人通過內在化不斷積累知識,通過社會化與他人共享,便會引發知識創造的新一輪螺旋上升。
  隱性知識對於企業的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隱性知識代表企業知識資本中最先進、最有活力和最深層的部分,是企業創新的源泉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SECI模型中,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核心,是知識生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隱性知識的價值終極必須通過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企業內的知識正是通過這種迴圈轉化而形成了一個螺旋形上升的知識創新過程。有效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和轉移對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重要的影響。   三、基於隱性知識轉化的企業核心能力塑造策略
  
  通過分析隱性知識和企業核心能力的內涵,結合隱性知識轉化機制和影響因素,提出企業核心能塑造的策略。
  (一)建立學習型組織,建立創用CC的企業文化,塑造文化維度的企業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