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市政橋樑工程中的擴大基礎施工技術控制措施論文

才智咖 人氣:8.31K

關鍵詞:市政工程橋樑擴大基礎施工技術措施

淺析市政橋樑工程中的擴大基礎施工技術控制措施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迅速發展工程規模越來越大,分析了橋樑基礎施工技術以及質量控制措施,為今後類似工程提供設計、施工、監理等工程技術指標參考依據。

擴大基礎或明挖基礎屬於直接基礎,是將基礎底板設在直接承載地基上,來自上部結構的荷載通過基礎底板直接傳遞給承載地基、擴大基礎的施工方法通常是採用明挖的力式進行、在開挖基坑前,應做好複核基坑中心線、方向和高程,並應按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情況,決定開挖坡度、支護力案以及地面的防水、排水措施、如果地基土質較為堅實,開挖後能保持坑壁穩定,採取放坡開挖、實際工程由於土質關係、開挖深度、放坡受到用地或施工條件限制等因素影響,需採取各種護壁措施,諸如擋板支撐、鋼木結合支撐、混凝土護壁等等、在開挖過程中有滲水時,則需要在基坑四周挖邊溝或集水井以利排除積水、在水中開挖基坑時,通常需預先修築臨時性的擋水結構物。因此,對橋樑的擴大基礎施工技術進行方案優化意義重大。

1橋樑擴大基礎施工技術控制措施

擴大基礎的種類有漿砌片石、漿砌塊石、片石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等幾種,基礎施工的用料通常應在挖基完成前準備好。

1.1漿砌塊石基礎施工的主要控制點點如下

(1)砌塊在使用前必須澆水溼潤,將表面的泥土、水鏽清洗乾淨。

(2)確保在無水狀態下砌築施工。

(3)禁止帶水作業及用混凝土將水趕出模板外的灌注方法。

(4)基礎邊緣部分應嚴密隔水。水下部分圬工應將水泥砂漿或混凝土終凝後才允許浸水。

漿砌塊石基礎應分層進行砌築,砌第一層砌塊時,對於基底為岩層或混凝土基礎,應首先將基底表面清洗、溼潤,再坐漿砌築。各層應先砌築外圈定位行列,然後砌築裡層,外圈砌石與裡層砌塊應相互交錯、連成一體。各層砌塊應安放穩固,且砌塊間應砂漿飽滿,黏結牢固,不得直接貼靠或脫空。片石砌體宜以2~3層砌塊組成一工作層,每層的水平縫應大致找平,各層豎縫應相互錯開,不得貫通。應選擇形狀方正尺寸較大,長短相同的片石作為外圈定位行列和轉角石,且應與裡層砌塊咬接,砌縫寬度一般不應大於4cm。較大的砌塊應放在下層,對於石塊的尖銳突出部分應敲除。豎縫較寬時,在砂漿中塞以小石塊填實。塊石砌體砌築時每層石料高度應大致相同,外圈定位行列和鑲面石塊,應丁順相間或二順一丁排列,砌縫寬度不大於3cm,上下層豎縫錯開距離不小於8cm。

1.2片石混凝土基礎施工

對於片石混凝土基礎施工,當基底為非黏性土或乾土時,應將其夯實、潤溼;基面為岩石時,應加以潤溼,鋪一層厚20~30mm的水泥砂漿,然後於水泥砂漿凝結前澆築第一層混凝土。對於基底為岩層或混凝土基礎,應先將基底表面清洗、溼潤,再坐漿砌築;對於基底為土質,可直接坐漿砌築。混凝土中填放片石時應符合以下規定:

(1)應選用未被鍛鍊的且無裂紋、夾層的、高度小於15cm、具有抗凍效能的石塊。

(2)石塊的抗壓強度應不小於25MPa及混凝土強度等級。

(3)埋放石塊的數量不宜超過混凝土結構體積的25%;當設計為片石混凝土砌體時,石塊可增加為50%~60%。

(4)石塊應清洗乾淨,應在搗實的混凝土中埋人一半以上;石塊應分佈均勻,淨距不小於lOcm,距結構側面和頂面淨距不小於15cra;對於片石混凝土,石塊淨距可以不小於4~6em,石塊不得挨靠鋼筋或預埋體。

1.3鋼筋混凝土基礎施工

(1)鋼筋混凝土基礎應在對基底及基坑驗收完成後儘快進行鋼筋的放置和綁紮;在底部放置混凝土墊塊,保證鋼筋的混凝土淨保護層厚度,同時安放墩柱或臺身鋼筋的預埋部分,保證其定位準確;對鋼筋根數、直徑、間距、位置等進行驗收,滿足設計檔案和技術規範要求時,即可澆築混凝土。進行混凝土的澆築時,對於已拌制好的混凝土,運輸至現場後,若高差不大,可直接倒人基坑內;若傾斜高度過大,為防止發生離析,應設定串筒或滑槽,槽內焊上減速鋼梳,保證混凝土整體均勻運人基坑,用插人式振搗密實。

(2)混凝土的澆築應分層進行,但應連續施工,在下層混凝土開始凝結之前,應將上層混凝土灌注搗實完畢。基礎築完凝結後,應覆蓋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並經灑水養生。養生時間一般普通矽酸鹽水泥混凝土為7晝夜以上,礦渣水泥、火山灰質水泥或摻用塑化劑的混凝土應為14晝夜以上。

(3)水下灌注混凝土一般在排水困難時才採用。基礎圬工的水下灌注分為水下封底和水下直接灌注基礎兩種。前者封底後仍要排水再砌築基礎,封底只是起封閉滲水的作用,其混凝土只作為地基而不作為基礎本身,適用於板樁圍堰開挖的基坑。現代橋樑基礎水下灌注混凝土廣泛採用垂直移動導管法,其具體施工方法將在本章第二節“樁基礎施工”中介紹,值得注意的是:當封底面積較大時,宜按先低處後高處、先周圍後中部的次序用多根導管同時或逐根灌注,並保持大致相同的標高進行,以保證混凝土充滿基底全部範圍。同時,根據封底面積、障礙物情況、導管作用半徑等因素確定導管的根數及在平面上的佈置。導管的有效作用半徑則因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小和導管下口超壓力大小而異。水下混凝土的流動半徑要綜合考慮到對混凝土質量的要求、水頭的大小、澆築面積的大小、基底有無障礙物以及混凝土拌機合機的生產能力等因素來決定。通常,流動半徑在3~4m範圍內是能夠保證封底混凝土的表面不會有較大的高差,並具有可靠的防水性的`。對於大體積的封底混凝土,可分層分段逐次灌注。對於強度要求不高的圍堰封底水下混凝土,也可以一次由一端逐漸灌注到另一端。在正常情況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僅其表面與水接觸,其他部分的灌注狀態與空氣中灌注無異,從而保證了水下混凝土的質量。至於與水接觸的表層混凝土,可在排幹水而外露時予以鑿除。

2擴大基礎施工質量檢驗

2.1地基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基坑內地基承載力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基坑開挖完成後,應會同設計、勘探單位實地驗槽,確認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地基處理應符合專項處理方案要求,處理後的地基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基坑回填時,對於當年築路和管線上填方的壓實度標準應符合規範的要求。在正常情況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僅其表面與水接觸,其他部分的灌注狀態與空氣中灌注無異,從而保證了水下混凝土的質量。至於與水接觸的表層混凝土,可在排幹水而外露時予以鑿除。

2.2基坑回填應符合下列要求

除當年築路和管線上回填土方以外,填方輕型擊實壓實度不應小於85%。填料應符合設計要求,不得含有影響填築質量的雜物。基坑填築應分層回填、分層夯實。現澆混凝土基礎質量檢驗應符合規範要求。

3結語

為確保工程質量滿足設計必須加強市政道路與橋樑工程的管理,必須加強基礎工作、加強質量控制和檢驗嚴把質量關,多學習和借鑑國內外已經成型的施工經驗,定會使我國的橋樑設計水平與施工技術管理水平取得巨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付羽.挖擴大基礎的施工方法付羽[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5):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