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的根本任務看文化傳播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W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溝通,各國更加重視文化的繁榮與傳播。譯者作為文化溝通的使者,應把輸入異域文化、輸出中華文化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有敏銳的文化意識,切實做好文化傳播工作。

從翻譯的根本任務看文化傳播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意識文化傳播

一、翻譯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號,其使用方式與表達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而翻譯的基本性質是語言問的轉換、是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翻譯與文化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翻譯豐富、促進了譯語文化,這是翻譯最為顯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譯從來都是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楊仕章,2001)~1果沒有阿拉伯人的翻譯,古希臘的明就不會得以儲存,歐洲的文藝復興也將無從談起;中華文化經佛經翻譯吸取了古印度文化的營養,給中國文學注入了強勁動力,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唐代及唐以後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意象成分和功能;同樣,沒有五四時期的'翻譯,中國就不可能引入諸多先進的思想理論;而英國文化能有今天的巨大影響力和勃勃生機是與其在漫長的歷史中融匯了凱爾特文化、拉丁文化、斯堪的納文化以及東方文化的精華分不開的。可見,語言和文化的發展往往離不開異域文化的營養,純粹自給自足的文化註定是要滅亡的,而翻譯則為吸收異域文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手段。

二、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最初由巴斯奈特(Bassnet0和勒菲弗爾(Lefe—vere)在其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199O)一書中提出的:之前的翻譯研究要麼在語言學的屋簷下躲躲雨,要麼在比較文學的牆根下避避風。而在新興的文化學領域裡則壓根兒沒有涉足之地。漕明倫,2007)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者,從巨集觀角度出發,從大處著眼,從政治、文學、歷史等多角度切人,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把翻譯看作巨集觀的文化轉換,將翻譯的研究重點從原作轉向了譯作,從作者轉向了譯者,從源語文化轉向了譯語文化,以求對翻譯和譯者的地位與作用有一個新的認識。對文化派而言,翻譯的本質就是文化翻譯。因此,翻譯活動本身就涉及一個文化問題,涉及兩種文化的對比研究和互動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翻譯的確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際行為之一,翻譯工作者必須重視並處理好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地位和作用。(姜豔,2oo6)~n奈達所言: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複雜。

三、文化傳播與交流是翻譯的根本任務

中外學者對翻譯下過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張今先生(1994)的定義尤為惹人矚目:“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譯註到另一種語言中去。”進行文化交流,促進社會進步,這正是翻譯的根本任務和重大意義所在。其實,中西方翻譯家、譯論家中提倡盡力儲存原文文化特色的大有人在,如楊憲益、許淵衝、劉宓慶等;西方如Sehuhe,Biguenet,Newmark等。魯迅說(1935):“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什麼叫“異國情調”和“洋氣”呢?顯然,魯迅指的“不是在語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儘量儲存原文所蘊含的異域文化特點”。這就是說,翻譯不僅要考慮語言的差異,還要密切注視文化的差異,文化差異處理的好壞,往往是翻譯成敗的關鍵。語言可以轉換,甚至可以“歸化”,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特別不宜“歸化”,一定要真實地傳達出來。(予I、致禮,2ooo)因此,文化傳播應該是翻譯的根本任務。翻譯中的文化傳播,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就是儘量儲存外來文化之“異國情調”、“洋味”,以使我國讀者擴大文化視野,獲得知識和啟迪。例如,我們把killtwobirdswithonestone譯成“一石二鳥”,中國讀者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漢語成語“一箭雙鵰”,產生一種新鮮感。再如,《聖經》中有beatswordsintoploughshares,如果我們直譯為“把刀劍打成耕犁”,中國讀者就不會將之與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混為一談。(孫致禮,2000)~是因為譯者採取了文化翻譯策略,漢語才有了“武裝到牙齒”(armedtotheteeth)、“替罪羊”(scapegoat)、“橄欖枝”folivebranch)、“時間就是金錢”(timeismoney)等;相應地,英語才有了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papertiger(紙老虎),toloseone’sface(丟面子),atoadhankersforatasteofswna(@蛤蟆想吃天鵝肉)等。(蔣驍華,2003)總之,譯者在翻譯實踐時應保持文化翻譯意識,儘可能多地傳達原文的文化資訊。這對於促進語言發展,增進文化傳播與交流意義深遠。

四、結論

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溝通,各國更加重視各自文化的繁榮與傳播,目前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從根本上說也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盛會。作為翻譯工作者,我們更應該以語言為工具,把輸入異域文化、輸出中華文化、繁榮中華文化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有敏銳的文化意識,重視語言中所蘊含的“異國情調”,切實做好文化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