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聯理論看語用翻譯

才智咖 人氣:1.86W

摘 要:關聯理論認為,要正確理解語言就要通過語境來尋找關聯,要靠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認知和理解語言。關聯理論對語用翻譯具有指導作用。依據關聯理論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尋找關聯,解釋翻譯過程中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三元關係,從而更好地顧及讀者的認知,達到翻譯中的語用等效。

從關聯理論看語用翻譯

關 鍵 詞:關聯理論;語用翻譯;語用等效

Abstract:Relevance to make 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needs to find out relevance through context and inferenc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on the premise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Relevance theory has become a guidance to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 study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evance theory can make us comprehend source language better, find out relevance and illustrate the trivalent translation progress, which involves the writer of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can identify well with the readers' cogn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translation; pragmatic equivalence
  
  語用學主要研究語言的使用與理解,既研究發話人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也研究聽話人對發話人說出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翻譯雖然也是通過語言進行溝通,卻和日常語言活動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語和目的語兩種不同語言,是一種語際交流。翻譯研究著重探討譯者解讀原文、如何在譯文中重構原文意義。語用學和翻譯有著共同的研究物件,即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1]。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借鑑語用學理論來探討翻譯活動。1986年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 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際與認知的關聯理論。關聯理論這一語用學理論主要研究資訊交際的推理過程,尤其注重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翻譯活動,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譯過程和翻譯行為,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本文在概述關聯理論核心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分析關聯理論與語用翻譯的關係,探討關聯理論對語用翻譯的指導作用,並結合實際討論語用等效翻譯等問題。
  
  一、 關聯理論的主要觀點
  
  1. 推理是語言交際的核心
  一般地說,語言交際的模式有兩種:程式碼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語言交際會同時涉及這兩種模式,但在交際過程中,認知—推理過程是基本的,編碼—解碼模式過程則附屬於認知—推理過程[2]。
  依據關聯理論,語言交際活動涉及兩種意圖:資訊意圖和交際意圖。前者指話語的字面意義,是交際者向交際物件傳遞某種資訊的意圖,後者則指交際者傳遞該資訊意圖的意圖。交際者為使聽話人懂得自己的意圖,總是以明示的方式表達資訊;聽話人為了瞭解交際者的意圖,必須將資訊進行演繹推理。語言交際實質上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交際者對聽話人的認知環境和交際情景加以評估,並據此通過話語向聽話人示意/傳達自己的交際意圖;聽話人則依據該話語提供的資訊和相關的語境資訊,在關聯原則的指導下進行解碼和推理,最終是對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的認知。因此,交際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編碼—解碼過程,而是更重要的對話語和語境資訊的動態推理過程。例如:
  A: Do you like rugby?
  B: I am a New Zealander.
  B的話語給A提供一個推理的認知環境,使A獲得B是紐西蘭人這個語境資訊;A再從自己的認知環境中確認紐西蘭人酷愛橄欖球運動這個語境。於是A就以這兩項前提進行推理,推斷出B的意圖,最終獲得B 酷愛橄欖球運動這個結論,獲得語境效果。又如:
  A: Will Wendy be long?
  B: She is with Tony, now.
  B沒有直接以yes或no來回答A的問話,而是採用了簡潔的答話方式。假設A知道Tony做事雷厲風行,那麼A會概括B的答語並結合Tony做事快這一語境資訊推理出“No, she ?won't be long”這一結論(即B的交際意圖)。但是,如果A知道Tony辦事拖沓,那麼A就會推理出“Yes, she will be long”這一結論。本例句說明,說話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話語表達不同的交際意圖,交際成功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聽話人能否解碼,更主要取決於交際者意欲傳遞的資訊意圖是否成功地示意給了交際物件,取決於交際物件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語境資訊[3]。因此,選擇正確的語境資訊成為話語理解的關鍵。
  2. 關聯性是話語理解的理據
  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行為,明示—推理是交際過程的兩個方面。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明白對方話語的暗含內容,主要是由於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關聯性是關聯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能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個單一的、十分籠統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認定一種是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即關聯性。例如:
  A: Did you enjoy your holiday?
  B: The beaches were crowded and the hotel was full of bugs.
  A獲得B提供的資訊時,就在其提供的認知環境和語境假設中尋找關聯,進行推理。A最終會從“沙灘擁擠,旅館有臭蟲”與“度假”的關聯中推斷出B的資訊意圖,取得“假期過得不愉快”的語境效果。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關聯性是理解話語的標準。我們根據話語資訊,結合當時的語境假設去尋找關聯;關聯選取得當,就會取得相應的語境效果;有了語境效果就會取得交際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當新出現的資訊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能夠取得語境效果,才說明語境假設取得關聯;而且取得的語境效果越大,表明該資訊與語境假設的關聯越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