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和管理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3W

【摘要】婦產科護理屬於醫院最基本的護理工作之一,與重症病房以及精神病方的護理相比,婦產科的護理工作聽上去似乎更輕鬆一些,然而,在實際護理工中,我們卻發現婦產科部門的護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接下來,本文將結合婦產科護理工作存在風險的原因,探討控制這些風險的方法以及措施。

婦產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和管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控制

1引言

婦產科護理工作聽起來比較輕鬆、簡單,而實際上風險性卻是極高的,之所以會產生這麼高的風險,與患者本身有關,與護理人員本身以及護理人員所採用的的護理方法也有關係,因此,若想實現對於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控制以及管理,我們就可以先從這幾方面入手,究其原因,然後治其根本。

2婦產科護理工作存在風險的原因

2.1患者方面

婦科病與感冒等病情不同,其沒有很明顯的症狀,更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病情,因此,很多人便會不重視婦科病,認為這都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吃點藥就沒事了,更有的婦女從不進行體檢,因而導致婦科病的產生。在去醫院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很多患者也會出現對病情不重視的現象,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進而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另外,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為不熟悉醫院的環境想要放棄治療回家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存在也會影響到護理工作的展開,並且給護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風險性。

2.2護士方面

如今,各大醫院都存在患者多,醫護人員少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護理以及照顧,很多護理人員必須長時間工作,不能正常休息,進而導致護理人員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都呈現一種比較疲憊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很難做到以比較積極的情緒去面對每一位患者,再加上患者由於身體比較疼痛或者不舒服,態度也會比較差,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不配合治療的現象,進而導致醫患之間的關係不是很融洽,嚴重影響護理工作的質量,導致患者的護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風險。

3控制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方法以及措施

3.1提升患者對於疾病的重視

若想降低婦產科護理工作的風險,提升婦產科護理工作的質量,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想辦法提升患者對於疾病的重視度,只有患者足夠重視疾病,能夠意到自己所患的疾病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危害以及後果,他們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例如,相關的護理人員要耐心地為患者講解自己所患的疾病是怎樣的一種現狀並且要讓患者瞭解到,這種疾病倘若不恢復會對患者的身體以及生命帶來怎樣的影響,進而提升他們對於自身的身體情況以及疾病情況的瞭解以及意識,增強他們對於疾病的重視程度,促進他們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早日實現病情的好轉以及康復。

3.2實施人性化的護理模式

所謂人性化護理,主要指的是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尊重患者,且除了正常的護理工作以外,還應該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瞭解到自己對患者的關係以及愛,進而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例如,在進行護理工作的過程中,相關的醫護人員可以事先對患者做一定的瞭解,比如瞭解患者的病情情況,產生病情的原因,患者的情緒狀況以及家庭背景,在有了基本的瞭解以後,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並且要在進行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開導,要保證患者的情緒一定是積極地,只有積極的情緒才能夠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另外,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可以對患者採用一些親暱的稱謂,比如“王姐,張媽,林妹妹”等等,進而讓患者感覺護理人員很親切,而不是直接喊“XXX號床的xxx”,這樣不僅可以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進而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3.3護理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為了實現對於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控制,除了要做到以上幾點以外,對於護理人員來說,還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讀一些與護理相關以及一些心理指導相關的書籍,進而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治療要求。除此之外,醫院也可以選擇交流學習的方式,與多家醫院進行合作,互相進行學習,瞭解其他醫院都採用怎樣的手段進行心理反應護理的,進而提升自身的護理水平,實現護理手段的多樣化,保證給予病人最有效的護理方法以及護理手段,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很好地控制婦產科護理工作的風險,除了要提升患者對於疾病的重視程度以外,相關的護理人員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並且要對患者採用人性化的護理方法,進而實現醫患距離的拉近,提升患者工作的配合度,提升婦產科護理工作的質量以及水平,將護理工作的風險降到最低,為我國醫務事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建巨集.整體護理在婦產科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2009,5(02):1921.

[2]季巨集波,趙莉,董豔紅,等.婦產科護理糾紛的常見原因及對策[J].中國病案,2008,12(10):4451.

[3]吳慧群,胡杰,張明英.婦產科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8,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