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德育論文“愛之心”的探索

才智咖 人氣:2.8W

自國家建校以來,無論是什麼型別的學校,都會有“差下生”(既後進生)的存在。後進生問題不僅涉及千百萬青少年和萬千家庭,而且是影響民族素質,提高國家整體素養的問題。以下是“國小德育論文“愛之心”的探索”,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國小德育論文“愛之心”的探索

一、摸清情況,分析原因

首先要了解學生過去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習慣、紀律情況,有無偏科現象等。其次,摸清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瞭解家長的職業、文化、經濟及對子女的期望水平等。然後,瞭解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因其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正當有益的興趣愛好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起重要作用,只要摸清了這些情況,才能對症下藥,採取相應轉化的措施。

二、把握契機、樹立信心

高明的教師必須端正對後進生的認識,分析其個體差異,發掘其閃光點,激發他們轉化的內部動因。滿足其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因為後進生落後的原因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他們教學的道路上極少獲得成功的喜悅。一次次的挫折使他們失去了進取的決心和能力。所以在後進生的轉變過程中,為他們架起一座成功的橋樑是十分必要的。

我班學生楊光,學習成績較差,平日沉默寡言,對集體和同學漠不關心,但乒乓求打的很好。一次,學校組織乒乓球賽,我給他報了名並動員他參賽,結果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又趁熱動員他參加市裡舉行的乒乓球比賽,結果取得了單打第二的好成績。借這個形勢我召開班會,表揚他為集體榮譽頑強拼搏的精神,全班同學也向他祝賀。從此,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積極參加學校班組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習成績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有了明顯提高。

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蘇霍姆林斯基感嘆:“從我手中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我想,老師之所以對那些“與眾不同”的學生有深刻印象,也許是因為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具有豐富的情感經驗以及付出了縷縷真情。試想:灑出融融師愛,換來遲開“花朵”的健康成長,是何等欣慰,何等難忘。

上屆我班有個學生是雙差生,綽號是“說謊專家”說謊時臉色不變,心不跳,作業經常不做……經瞭解,他母親去世,父親務農,心情不好,有氣就往孩子身上撒,這個孩子經常捱打,捱罵,成績不好,經常又挨老師的批評,我抓住了他的病根是缺“愛”。後來,他病時我給他倒水喂藥,課餘拉他談心等,他漸漸地把我當成了她最知心的朋友,我要求他別說謊,好好學習等,都逐步變了過來,現已是班上信得過的班幹部。

四、循序漸進、體驗成功

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好“面向全體,兼顧兩頭,偏愛後進生。”對後進生實行“五優先”,即課堂提問優先,巡視輔導優先,板演練習優先,作業批改優先,表揚鼓勵優先。盡力使其循序漸進得到發展,從無知到有知,從知少到知多,日積月累逐步掌握各種知識。同時,教師應予以後進生“偏愛”,給他們提出適度的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問題,例如在作業練習的訓練題組設計時,強調“低起點,小臺階,緩坡度”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分為必做和選做,讓優生“吃飽吃好”,後進生“消化”好跟上隊伍。學生經過努力達到這個目標後,就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如此反覆“拾級而上”,其學習成績會提高,若不顧學生實際,提出過高目標,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的。

五、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由於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發展的過程,絕不是“不蹴而就”的,因此後進生在進步過程中,常會出現反覆,好三天,壞兩天,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做不到。所以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為施教者,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轉變過程中的'反覆性,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根治病態,需要做長期艱苦的工作,絲毫不能有那種通過一席情真意切的談話,即可出現奇蹟的幻想,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精神準備,抱著“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態度,耐心的扶持後進生進步。

六、多方協調、通力合作

後進生的教育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將科任教師、同學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合力,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才會更有效。

1.家庭力量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傳統對學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老師要經常主動地聯絡家長,互通情況,商量辦法,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助其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改善家庭的教育環境,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

2.社會力量

社會教育可以促進兒童興趣、愛好、個性、特殊才能的發展,但不排除因教育渠道,內容多樣而混雜一些消極因素,從而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就需教師有意識的鼓勵較差兒童主動接觸環境,參與現實,並應適當的給予指導,培養孩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敢於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從而鍛鍊提高自己的社會能力。

3.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最經常、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起決定作用,作為教師,最主要的是建設一個團結友愛、進步的班集體和真誠無私的良好人際(同學)關係,只有發揚互助友愛的精神,用集體的愛治癒後進生心靈上的創傷,才有可能消除後進生的對立心理,使之揚起學習、生活的風帆。

轉化後進生工作中,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創設各種優良條件,促使學生通過自覺的思想鬥爭,糾正不良品行,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不良習慣。在轉化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轉化後進生是一門愛的科學,又是一門愛的藝術,不但要遵循愛的規律,而且要講究愛的方法。如果進入“溺愛、偏愛、以嚴代愛”等愛的誤區,就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進生是“遲開的花朵”,他們不是不可救藥,而是需要我們對症下藥。作為老師,我們要用一顆仁愛之心、寬容之心、欣賞之心,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和指導“頑石”般的學生。相信只要我們老師積極想辦法,做工作,以火熱的情感去溫暖他們,以更大的向心力去吸引他們,後進生這一朵朵遲開的花一定會開放得絢爛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