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探索論文4篇

才智咖 人氣:1.84W

第一篇

國小數學探究式教學探索論文4篇

一、創設數學研究情境,提出探究問題

1.創設趣味研究情境.數學本就屬於一門邏輯性較強、思維要求高的學科,如果單純的只講理論知識,課堂必然會單調無聊,缺乏一定的活躍生氣,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一些有益的教學活動,如,猜謎語、講笑話、做遊戲、演角色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發現數學的原身,從而將抽象化的數學從活動中抽離並提出.

2.創設日常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融入於生活,它不似藝術形式般高貴,卻也足夠生活化、平易化,隱藏在商品的買賣中、日常的計算中和多樣的形狀裡,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尋找的,進而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然他們樂於也善於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蹤跡.

3.創設矛盾衝突情境.某一確定的數學知識點,可能並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受一定的條件限制,但是國小生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他們潛意識的認為知識點均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出現不適宜的情況時可能會表現得手足無措,對此,老師需要常常為學生製造這樣的衝突情境,在衝突問題中引發他們思考,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深入探究所提問題,尋找內在規律

探究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是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構成的一個重要程式,也是整個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所在,所以老師和學生兩者都需要重視此問題.對於老師來說,他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他們在觀察到某一數學知識點時,能夠從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對學生來說,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善於提問,培養自己不懂就問的良好學習習慣,並樂於去完成問題探究的過程,樂於解決問題.如,老師在講“三角形”這一內容時,必然會涉及到“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這一定理,但應該注意的是,這一定理只適用於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並不適用,也就是說在立體圖形中根本無法運用此定理,但學生並不清楚這一點.因此,老師可以將此問題的探究分成三個步驟,分別是個體獨自探究、小組溝通交流、全班論辯解決,首先帶領學生將符合原理的平面圖形先行探究,再將立體圖形計算探究,便於清楚地對照;其次,將此計算結果在自己小組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學生各自的看法,在小組中達成統一意見;最後,由老師作為主持,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全班進行探究論辯,在想與說的過程中漸漸理清思路,在論辯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和知識的衝突,創造出新的知識態度.而且,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不但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並找到了知識的內在規律,為他們進一步的知識探索做好了鋪墊.

三、概括數學探究結論,力求學以致用

概括學生數學探究結論,這是老師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主要是要求老師將各小組學生提出的問題、探究的結果予以統計,自己在課下的時間裡進行整理分析,總結概括出探究問題的最終合理結果,於下次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詳細講解這個探究問題,在二次教學、二次探究中昇華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有限小數”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必然會把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進行對比,從而解釋清楚兩者的差別和異同,還會提及到有限小數的基本分數特徵這一知識點,通過列舉一系列可以化為有限小數的分數作為範例,像“分母可以整除10、100…”“分母中只有2和5這兩種質因數”……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有效地舉例迅速發現這其中的規律,為學生概括總結出一條具體的數學理論,即“已經化為最簡分數的一個分數,如果它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沒有別的質因數,那麼這個分數就可以轉化為有限小數”.這樣的探究後總結的工作,是老師辛苦所得,他融會了老師縝密的思維和嚴密的語言,相當於二次增強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力,同時也明白了知識之間具有某些奇妙的規律,便於學生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

縱觀全文,筆者主要從三方面對國小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具體開展做了詳細研究,力求通過此種探究式課堂模式的建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啟發、學習思想的開放、學習能力的提升做了充分的準備,希望對於此課題的研究有所建樹,對於讀者也有所幫助.

第二篇

一、探究式教學的介紹

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落後,尤其是國小生,缺少專注力和控制能力,教師長時間講課,會讓學生對課堂產生厭倦,而數學又是比較理論的知識,如果教師總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數學比較枯燥無聊,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不上來。教師在教學中會有自己的教學計劃,為了使教學能夠按計劃進行,有時會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對數學越來越沒有信心,這對提高學生能力都會有所影響,但是同樣的,只有將這些問題找到,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國小時期學生的心理不成熟,能力相對差,同樣國小數學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教師在教學時要考慮到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時儘量有輕鬆的心情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力的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探究式教學方式的實施,首先教師要讓數學的教學儘量生活化,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教學,也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其次,在學生進行探究時,教師在旁邊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將學生慢慢帶入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究中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系統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整體認知,將知識相聯絡,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對數學的學習也更有條理。

二、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應用

國小數學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但是因為學生在平時對這些事物並沒有過多關注,使學生一直認為數學的學習比較有難度,而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儘量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數學現象。例如,在講關於“角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身邊的直角、鈍角、銳角,學生就會努力思考身邊的事物,教師將知識與生活中出現的事物相聯絡,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就會想到身邊的一些事物,這對學生學習數學是非常有幫助的,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數學。例如,在講“概率”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概率,可以讓學生親自試驗,教師可以選擇三個差不多的圖片進行投票,讓學生猜一猜喜歡每個人物的同學大概有多少,學生就會進行討論。當公佈結果的時候,學生會發現喜歡每個人物的學生人數也是差不多的,然後教師在就這個結果進行整理,將概率算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概率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的學習既簡單又困難,簡單是因為不同知識點之間都是有關聯的,會讓學生的思考方式更加廣闊,困難是因為這些知識的運用並沒有那麼容易。例如,講“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時,關於圖形面積的計算,學生都能夠掌握,但因為平行四邊形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長方形,有的學生對這兩個圖形有關的面積問題產生疑問,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麼一樣的長和寬,兩個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卻不相同”,學生就會帶著疑問進行驗證,學生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進行探究。然後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進行解釋,教師讓學生多剪幾個不同銳角的平行四邊形,學生髮現在長和寬一定時,銳角越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越少。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逐步引導學生,讓學生慢慢學習,在一步一步的探究中,對這些新知識有更加透徹的瞭解。

總之,數學是一門比較實用的科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學生在將知識運用的同時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能力得到發展,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篇

一、巧妙匯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1.創造生活情境,感受數學應用價值。傳統數學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生活背景,割裂了與生活的聯絡,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從社會、生活中挖掘素材,將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經驗進行新知。

2.創設遊戲情境,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興趣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如果孩子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他們就會集中注意力,在興趣的引領下開展自主探究,進而獲得成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比樂趣。如在“小小商店”教學中,筆者分別讓學生扮演店員喜羊羊,顧客灰太狼、美羊羊、懶羊羊,先讓顧客說出所選商品標價牌標出的價格。

二、師生教學相長,嘗試參與探究式學習

1.留有探索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教學不應拘泥於文字的傳授,不以接受規律、套用公式為根本目的,而要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操作等系列活動,讓學生調動自己的感官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在用腦思考、用手操作、用口表達中培養了學生觀察、操作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如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係”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從長度為12cm、7cm、6cm、5cm的小棒中任選三根,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學生通過操作後發現長度分別為12cm、7cm、6cm以及7cm、6cm、5cm的能圍成三角形,長度分別為12cm、7cm、5cm以及12cm、6cm、5cm的不能圍成三角形。此時,教師啟發學生將任意2根的長度和與第3根相比,看看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後發現了能構成三角形的奧妙:三角形的兩邊之和應大於第三邊。

2.小組合作探究,讓人人學好數學成為可能。由於學生的學習背景不同,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存在差異,教師要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組,以4~6人為宜,每個成員有明確的分工。他們在討論、交流、發現、質疑中彼此分享、共同提高。如在學習認識正方形內容時,教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正方形的特點。小組成員有觀察、有測量、有對比,在體驗過程中習得知識、掌握規律。

三、以評價促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權威,掌控著“評價”的大權。在國小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形式,將評價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將集體訂正改為小組互判,讓組內人員對同伴的字跡、正確率、做題速度進行評價。教師也佈置“自主發現錯誤式”作業,讓學生有錯必糾,避免有錯誤不改正的毛病。

四、有效的參與,不僅僅侷限於課堂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學習活動,如舉辦“我為教師出考題”活動。當一個單元結束後,學生根據重點、易錯點出考題,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並對選中題目的同學予以獎勵。總之,在參與式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人人蔘與中增加了資訊量,提高了參與課堂的意識。在參與式教學的推進中,我們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各種挑戰,要在學習、實踐、反思中向研究型教師邁進。

第四篇

一、優選教學內容,在興趣中開展探究式討論

在興趣中讓學生積極觀察,主動思考,讓學生針對老師所提的問題開展討論,從而讓他們自主發現,活動創新。教師優選教學內容,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開展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興趣,更能培養他們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主動掌握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本領。

二、開啟學生思維,在轉化中開展探究式討論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討論式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討論式學習方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徹底轉變過去那種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按部就班,正襟危坐,接受知識的學習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將學生置於課堂教學的核心,讓他們主動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在數學教材中,整數和小數是兩個密切相關的內容,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實現轉化。和諧融洽的氛圍,寬鬆愉悅的環境,學生都會認識到自己在探究討論中存在的問題,有兩個學生,他們將除數0.35乘以100,變成了整數,被除數卻忘記了乘以100,結果得出的商是0.8,後來其他的同學相互幫助,找出了原因,並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改正。筆者瞭解情況後不僅大加讚揚同學們之間的合作意識,還將這一問題進行了拓展,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及時讓學生展開探究討論,使學生感受到問題需要討論,在討論中可以發現問題,討論使自己的學習更深入,同時讓學生也學會了討論。

三、設計開放問題,在操作中深化探究式討論

開放的習題,是對學生傳統解題思路和思維的挑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對問題的討論中創新。國小數學高年級練習中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長60cm、寬45cm、高35cm的長方體容器中裝滿了水,現將一塊形狀不規則的石子浸沒在水中,然後取出,則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下降了4cm,則這個石子的體積是多大?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實驗演示,給學生觀察,讓學生理解減少的水體積即為石子的體積,它的體積等於容器的底面積乘以水下降的高度。儘管如此,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仍然一片茫然。基於這樣的情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創設過程,筆者將全班同學帶入科學實驗室,幾個人一組,實驗臺上擺放著長方體的玻璃容器、尺和不規則的石子。讓學生自由操作,參與實踐。實驗中,學生情緒高漲,人人蔘與,互有分工,有的倒水,有的放石子,有的測量讀數,有的記錄。大家經過試驗、觀察、討論,從而切實認識到:水面之所以出現升降正是由石子引起的,水變化的體積就是石子的體積。學生在分析觀察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實踐是獲取科學認知的重要途徑,明白了成功需要同學之間的互相協作。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討論式教學實踐,不僅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而且更能讓數學知識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真實。廣大數學教師應將這樣一種極富創新,對學生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方式滲透在平時的點滴教學中,不斷誘導學生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從而真正讓國小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能力和素質提升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