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探究式教育釋解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3W

一讓學生多表現,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

國小數學探究式教育釋解論文

國小生的年齡小,活潑可愛,表現慾望強,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適時創設一些讓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並給予充分肯定。如可讓學生上臺演示、板演、當小老師等,都可激發他們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14-8”這道題時,我故意做錯,讓學生髮現我的錯誤,學生一見老師做錯了,立刻指出並且有些驕傲,這時我再緊接著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你能想出多少種不同的演算法?”於是,學生們都積極思考,紛紛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適時引導,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教學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但是國小生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因而教師不可讓學生無目的地盲目探究,而是要適時地加以引導和幫助。具體來說,在探究教學中教師主要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精心設計探究計劃、選擇和組織恰當的教學材料、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即時指導和資訊反饋。此外還要注意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較常見的探究方法有:觀察——歸納、操作——發現、猜想——驗證、類比——聯想等。如猜想—驗證法,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對數學問題大膽猜想,尋找規律,合理論證。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學生已對內角和概念有了一定的瞭解,此時教師應提問:“你們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會從特殊的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猜測到內角和是180°呢,於是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難道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驗證,既有趣又提升了學生的探知能力。

三充分挖掘探究資源

探究教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學中,教師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還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有探究的資源。教材中可探究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並不是都適合我們,因而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並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組織學生探究,以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可讓學生從家中帶來三組小木棒,其中一組是可組成三角形,另一組是兩根木棒的長度和等於第三根的長度。最後一組是兩根木棒的長度和小於第三根的長度,然後組織學生分別用這三組木棒擺三角形,並分別量出各組木棒每根的長度。教師把學生量得的三組木棒長度分列在黑板上,並就此提出:“請用一個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條線段能組成三角形的條件。”這時,學生一般會在能夠組成三角形的那組資料裡尋找關係式。有的會提出兩線段的積大於第三條線段的關係式,有的會提出兩根木棒長度的和與第三根比較,不管學生用哪種方式,教師都應板書到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一一篩選,最後只剩下所要得出的結論。這種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除了挖掘教材內容,我們還可發掘生活資源開展探究,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學中可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從小領悟出數學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從小明白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如學完“圓的周長”後,組織學生去測量樹的周長、操場的周長、圓形水池的周長、圓形花壇的周長等,既有趣又讓學生學會了動手、動腦,加深了對周長的認識。而且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可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將課堂知識拓展深化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達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四結束語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種理念還需進一步探索。但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在適當時加以引導與幫助,並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探究機會,相信我們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能逐步達到最佳境界,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