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三生物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論文

才智咖 人氣:6.41K

前言:首先要明確高三生物教學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不斷夯實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實際內容,結合實驗與動手實踐,增強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導與教育,提高高三生物教學的教學質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高三生物教學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也讓高三生物教學充滿了挑戰。

提高高三生物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論文

1 注重學科內的綜合

隨著大學聯考內容的改革,在近幾年看來雖然表面上更加註重了個人能力的立意與測試,但是在基礎知識上還是佔據了主要的地位。

只有做好基礎部分,才能夠拿到基本的分數,如果在基礎部分沒有得到高分,那麼在大學聯考中,分數就會一落千丈。所以沒有對基礎能力的積累,學生的能力就很難形成,由此看出在基礎能力上,還是應當要進行一定的積累與掌握[1].

在高三學生開始生物第一輪複習的過程中,首先要以教材為基礎,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基礎上,針對全體學生將複習內容進行全面與詳細的講解,不能放過任何死角。且在複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實行平均主義,要針對重點的知識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生物的主幹,並連線好各個知識點,幫助學生進行歸納與總結。在開展第二輪教學時,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如果在進行講解基礎知識點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重組,並進行專題複習,並讓學生訓練一些習題,在學生完成習題的基礎上,教師要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並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最終能更好地進行學習。

2 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2.1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建立相應的教學情境模式,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學習生物產生學習興趣,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不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方法,重點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人能力。

2.2 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高三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複習的各個環節,如學生的答題技巧與區分知識點等。只有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具有針對性,才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3 注重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限定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裡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直到將所有的練習題目都完成以後,才可以進行對答案或是在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或者是詢問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持學生思維的連貫,提高反應速度,讓學生減少對教材或是標準答案的依賴,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2].

2.4 要適當的將講與練進行結合

不論是在考試中還是在練習中,教師都要注重講評,從試題中進行立意。全面分析題目、干擾的因素以及解題思路等,並實現講評一道題目來讓學生懂得這一型別的'題目。

2.5 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不能夠讓學生侷限於標準答案中

教師在選擇教學題目以前,做好先自己做一遍,然後在通過檢視學生的答案是否合理。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且創新力也比較強,往往會在做題時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所以教師針對這一類學生要多加鼓勵,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

3 結合理論實際,及時關注熱點話題

結合理論與實際其實就是要將在生物教學中所學到的知識點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如癌變與生物變異之間的聯絡、周邊環境與生態之間的聯絡、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之間的聯絡等。熱點話題則是影響較大的問題等。所以在高三生物教學中,要立足於課內與課外,從教材中逐漸延伸,但是擴充套件問題時也應當要注意避免超出大學聯考的範圍。

4 適當的實驗方面的內容進行復習

在生物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首先明確實驗的原理與實驗中每一步的實驗依據。讓學生掌握整個生物教材中實驗的原理,如對照原則等。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與開放性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出實驗的方案與實際操作流程,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外一些由於外界條件限制的學校中,要適當地進行補救,如讓學生觀看實驗操作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詳細的講解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設計實驗與分析實驗的能力[3].另外在高三後期的生物教學中,教師也要適當增加實驗的練習來增強學生對於實驗的認識。

結語:在實際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改變生物教學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能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莫之勇。新課程理念下高三生物專題教學設計策略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06):238-238.

[2]吳耀惠。談新課程下高考生物實驗複習策略--進行實驗分類指導提高複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J].生命世界,2009(10):78-79.

[3]吳曉凌“.五嚴”背景下的高三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