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畢業論文--女性翻譯主義的文字意義淺析

才智咖 人氣:1.8W

摘要: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目的是,堅決反對在文學作品中將女性置於社會下層,並將翻譯附屬於文學的哲學傳統。為此,女性主義必須探討翻譯是如何被“女性化”的過程,解構以結構主義為基礎的傳統譯論以及構成其哲學基礎的性別邏輯,因此對翻譯的性別角色,對規定性的“忠實”倫理以及語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質疑。

英語畢業論文--女性翻譯主義的文字意義淺析

關鍵詞:視界融合;讀者中心論;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影響
  
  一、引言
  
  女性主義思潮發源於18世紀的自由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以社會性別論,或社會性別差異論(gender theory)為其理論基石(鮑曉蘭,1995:1-18)。女性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文化學等現代理論的影響,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這些影響折射到了翻譯理論。女性主義翻譯觀是從女性主義的立場出發,其理論功用主要為女性服務,即在翻譯中儘量“使女性在語言中顯現,從而讓世人看見和聽見女人”(Simon,1996:20)。
  意義問題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人文科學所關注的熱點之一。其中,關於意義的生成、確立、解讀以及意義的不確定性、多元性等問題的探討與翻譯研究密切相關(劉雲虹,2002)。而在對翻譯文字中意義的闡釋過程中,現代闡釋學與接受美學為意義的多層次、多角度彰顯提供了理論立足點。
  而本文重點探討現代闡釋學中伽達默爾的“視界融合”、接受美學中姚斯的“讀者中心論”對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影響,並對其理論指導下文字意義話語空間的有力拓展。
  
  二、當代女性主義翻譯理論
  
  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目的是,堅決反對在文學作品中將女性置於社會下層,並將翻譯附屬於文學的哲學傳統。為此,女性主義必須探討翻譯是如何被“女性化”的過程,解構以結構主義為基礎的傳統譯論以及構成其哲學基礎的性別邏輯,因此對翻譯的性別角色,對規定性的“忠實”倫理以及語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質疑。女性主義認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譯作,語言反映性別歧視的現實,並且強化了性別歧視,翻譯不是一種機械的語言轉換,而是一種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協調的創造性活動(張景華,2004)。
  女性主義翻譯觀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tow, S. Simon, G. Spivak, L. Chamberlain, rd, S. Lotbiniere-Hawood等。她們的觀點主要有:(1)消除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中對女性的歧視;(2)重新界定譯作和原作的關係,譯文與原文應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譯不單是具體的語言“技巧”問題,還應包括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問題(蔣驍華,2003)。
  女性主義者對一系列翻譯理論基本問題都有自己的闡釋。概括起來,大致是:(1)翻譯哲學:突破(傳統翻譯理論的)二元對立思維;(2)翻譯標準:符合女性主義要求;(3)翻譯目的:延展女性話語權;(4)翻譯策略:儘量讓女性在語言中顯現;(5)翻譯方法:以女性主義方式改寫原文;(6)譯者的地位:與作者平等;(7)譯文與原文的關係:平等互補,等等(Simon, 1996: 1-38)。
  
  三、“視界融合”與“讀者中心論”
  
  (一)現代闡釋學:“視界融合”
   “視界”(Horizon)可以譯作視野、視閾、視界,意指“看”的區域,包括人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伽達默爾從哲學上賦予了這個概念以新的含義。首先,視界的基礎是歷史性的:人如果不把他自身置於這種歷史性的視界中,他就不能真正理解歷史流傳物,即歷史文字的意義。其次更重要的是,視界不是封閉的和孤立的,而是在時間中進行交流的“場所”。因此,視界是不斷地運動的,當這一視界與其他視界相遇、交融時,便形成了新的理解,這就是“視界融合”。所以他說:“人類此在的.歷史運動在於:它不具有任何絕對立足點限制,因而它也從不會具有一種真正封閉的視界。視界其實就是我們活動於其中並且與我們一切活動的東西。視界對於活動的人來說總是變化的。所以,一切人類生命由之生存的以及以傳統形式而存在於那裡的過去視界,總是已經處於運動之中了。”(伽達默爾:1999)這就是說,不僅我們現在的視界而且過去歷史的視界都是開放的和變化的,它們處在一種視界融合的過程之中,於是過去和現在、主體和客體、自我與他者都融為了一體,構成了一個無限的、開放的統一的整體。
  在此基礎上,我們做出進一步具體的闡述,理解是以歷史性的方式存在的,無論是理解的主體——理解者,還是理解的客體——文字,都是歷史地存在的。兩者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視界。視界指的是理解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字總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視界,而理解者具有現今的具體時代氛圍中形成的視者。兩種視界之間存在著各種差距,這種由時間間距和歷史情景變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無法消除的。伽達默爾主張,應在理解過程中,將兩種視界交融在一起,達到“視界融合”,從而使理解者和理解物件都超越原來的視界,達到一個全新的視界,視界融合的過程也是視界碰撞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用一種視界代替另一種視界,而是必定同時包括兩者的差異和互動作用(張德讓,2001)。
  女性主義使我們發現翻譯是歷史、文化、意義等各種差異碰撞和交鋒的場所,我們將此理論應用到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闡釋上,則可對女性主義翻譯者的翻譯觀進行深刻細微的剖析。
  (二)接受美學:“讀者中心論”
  接受美學確立了讀者的中心地位。同英美新批評、巴黎結構主義的本文中心論相對,接受美學提出讀者中心論。在他們看來,創作作品既非文學活動的終點,也非文學活動的目的。相反,作品總是為讀者而創作,文學的唯一物件是讀者。未被閱讀的作品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姚斯指出,文學並不是一種“自在之物”,而是“為他之物”,因此,閱讀活動是將作品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還原為鮮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