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基礎教育應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

才智咖 人氣:2.06W

學校可以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學生從小發現並培養自己的特長,那麼,基礎教育應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是?

談基礎教育應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

應試教育這一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就有淵源。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對建國以來的的教育制度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而無論是科舉制,還是現在的應試教育,雖然也培養並選拔了無數的人才,可是縱觀歷朝歷代的科舉狀元,能名留青史者寥寥無幾,永載史冊的往往只是在科舉考試中表現較優秀但非頂尖的人,而當代應試教育也是如此,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基本都是通過參與應試教育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得到社會的認可,才一點點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可是,近幾十年來自各省的大學聯考狀元走入社會後,往往並沒有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社會棟樑。可見,從古至今,為應付考試而進行的教育,本身存在缺陷。筆者認為,其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四點: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根據學生的固有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本文由論文聯盟,充分開發天賦;過分注重理論,不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生所學知識往往難以服務社會,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要;過分注重自然科學,缺乏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對於前三個缺陷,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便已有精闢的觀點,因材施教便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本文將從因材施教角度,探討應試教育改革。

分科,要求學生選擇一定種類的科目,進行分別教育,一般在高中階段實行。但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分科的實行狀況,卻是大相徑庭。因材施教在國內很多學校難以真正實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應試為導向的分科。高中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逐漸形成,加上學校、家庭的引導,學生自己逐步形成的對人生的.規劃,學生有能力也有責任對自己的學習即人生道路做出選擇。可是目前的情況是,學生往往不清楚自己應該學習什麼,因為父母、學校都沒有進行過分科上深層次的引導,學生本人基本不會考慮這個問題,不會發現自己的特長。更為重要的是,自學生開始記事起,父母、老師都替他解決了一切難題,安排好了一切事物,他幾乎不能為自己獨立地做一件事。這導致文理分科往往都是父母、老師代其決定。而決策的導向,無非就是升學率和就業率。這樣一來,幾乎全部的學生都是在盲目地學習,只有極少數清醒的學生明白自己在學什麼、為什麼學、該學什麼。學生大部分是在應付老師、家長,少部分是在應付升學,所以,他們不會獲得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所以,參考國外,比如法國將普通高中課程分為三個系列,相對於中國只分文理兩科,會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選擇,學校可以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學生從小發現並培養自己的特長,並在學校的指導下針對自己的特長進行學習。再來看俄羅斯,俄羅斯的基礎教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學校教育之一。俄羅斯目前正在深化以全國統考代替中學畢業考試和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的改革,因為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阻力,改革步履維艱。而社會之所以反對,主要原因就是統一考試無法體現學生的特長,而且,標準化考試無法完整地測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裡所說的特長,並不是像我國家長讓孩子從小進入各種各樣的藝術班所學習的音樂、美術等,而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在學校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的培養下,逐步積累的豐富的專業知識。俄羅斯在推行十二年制基礎教育前,多數基礎教育機構是中國小結合的十一年一貫制學校(我國目前在少數發達地區有少量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學生與老師多年朝夕相處,培養了深厚的感情,老師對學生有非常深入的瞭解。而且,俄羅斯十一年一貫制學校,其班級一般規模很小,學生人數少,教學特色鮮明。所以相對於中國分開的國小、國中、高中,和規模巨大的學生數量,因材施教在俄羅斯更容易實現,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也是順理成章的。

所以要在我國實現因材施教,需要實現以下幾點:1.增加教育事業投入,增加學校內教師數量,使學校對學生的引導、管理和教育更加細緻全面,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天賦並有意識地開發。2.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適合自己的理想,繼而確立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改革分科制度,在國中階段即實行較為籠統而基礎的分科。4、加強對國中畢業生和同等學歷學生選擇高中的引導,使學生不盲目地根據學習成績進行選擇,而是根據個人能力和特點選擇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5、細化人才選拔機制,為不同人才選拔提供更多標準。

希望通過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我國可以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普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