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創新

才智咖 人氣:2.03W

自從上個世界8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到9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21世紀後,又提出構建“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制度”,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創新成果精彩紛呈。基礎教育教學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淺談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創新

課程教材的創新 全國共實施三套課程方案,即全國大部分地區實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部分割槽縣實行《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實驗方案》,上海市實施《上海市普通中國小課程方案》。三種方案特點不一、各有所重,就總的方面來看,體現了以下指導思想:(1)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2)注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3)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4)突破單—的課程結構,如北京市提出把課程分為基礎性、工具性、實踐性和自主性幾類。(5)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增強地方和學校課程。課程改革的成果豐富多彩,可以表述為三種形態的成果:1.物質形態的成果,如校本課程教材、教案、教具、教學設計、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實錄、計算機課件、實驗研究報告等;2.機制形態的成果,包括課堂教學機制、教學管理機制、特色教學機制等;3.決策形態的成果,課程改革實驗的結果成為學校決策乃至上級行政部門決策的科學依據。

課堂教學創新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的發展;注重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習內容注重批判思維和基於選擇、決策;教學背景要求模擬的現實生活;教學媒體是多媒體;資訊傳遞是多項交換。新課程充分體現出教學的不確定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做—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執行者。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是新課程發展的趨勢,如何儘快促使教師實現課堂行為的變化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廣大教師逐漸確立了有效教學的理念:有效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教學更多應關注教學效益;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套策略,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考試評價多元化 當前所進行的中國小評價與考試改革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1)關注人及其發展,而不是分數和分數的準確性;(2)體現尊重與關愛,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3)體現新的教育評價理念與精神;(4)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服務。圍繞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切實推動與保證課程改革的成功實施;結合最新的教育與評價研究成果,反映新的教育觀與學習觀。具體而盲,第一,在評價的目的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校的發展,使評價成為促進發展與提高的過程,發揮評價的激勵與發展性功能。第二,在評價的內容和標準方面:評價的內容除關注學業成就外,還要重視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評價的標準既要體現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在評價的方法和主體方面:評價的方法要多樣化,要重視採用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行為觀察、情景測驗、成長記錄等)。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使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活動。第四,在評價的過程與結果方面:評價過程是促進學生進步的關鍵,教師要全面收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改變評價過分注重等級、注重量化的做法。教師要客觀、公正地描述學生的優勢、進步與不足,為學生提出發展性建議,不能用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次,推行成績評定的等級制和激勵性評語,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教育教學研究化 重視教育教學科研蔚然成風,形成了“科研興校”、“科研強校”的.良好格局,出現了大批科研型學校、科研型校長、科研骨幹教師,給教育創新和學校改革提供了原動力。

辦學體制的創新 近十年來,各地進行了“國有民辦”、“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不同形式的辦學體制改革試驗。這對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吸收社會資金投入教育;對加強基礎薄弱學校的建設,增強學校的辦學活力;對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的辦學行為,治理亂收費,緩解擇校的壓力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仍需要進一步規範,克服體制轉軌中的一些問題,減少負面影響。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促進了對現代學校制度的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不少專家和校長認為,現代學校應包括以下基本要素:辦學理念;管理機制及其執行;課程與教學;對學生的認識;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建築與文化環境;學校的政策支援;學校的智力支援;學校財政的執行;學校的發展策略;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學校資訊化及智慧化程度。現代學校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發展和社群文化發展。這些思路和設想有利於學校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