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與對策

才智咖 人氣:4.9K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與對策1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與對策

一、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資訊因素
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於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於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資訊的釋出與接收諸環節中的各種障礙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些障礙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資訊形式題目。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

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與對策2

一、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資訊因素

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於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造成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於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資訊的釋出與接收諸環節中的各種障礙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些障礙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資訊形式問題。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也同樣取決於其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不僅知識的內容決定其是否構成資訊,而且知識的傳遞與表達方式也決定著它是否構成資訊[3]。雖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集合體,但是由於科技成果的生產往往相對集中於某些時間和空間,在對其進行相關的資訊化處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並不一定適合進行傳播與運用。所以科技成果的資訊傳播形式就成為影響其最終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由於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資訊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執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從而造成大多數農業科技成果始終處於“陽春白雪”、深鎖春閨的狀態,沒有以適合農業生產者特點的樸素簡潔的形式與他們見面。

2。農業科技資訊的載體障礙。農業科技資訊的載體主要有網際網路、廣播電視、報刊雜誌、推廣組織等。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資訊網路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路使用者稀少,這又使得使用者入網費用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路資訊的開發。同時,農業資訊網路技術水平低,資訊交流方式落後,傳遞速度緩慢,資訊時效性不強,大大限制了資訊網路作用的發揮。

由於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在人員與經費規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結構,即縣級農技推廣人員佔的比重大,而鄉村兩級農技推廣人員所佔比重小;而據研究,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鄉村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工作狀況(錢永忠,20xx)。因此,目前的情況不符合農業科技推廣的規律,對農業科技成果資訊深入到千家萬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綜合應用,是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高度結合。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湧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

3。資訊供體與資訊受體的行為動力障礙。資訊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共同作用是農業科技成果順利進行產業化的前提。

資訊供體的行為動力當然地來源於市場誘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賴於市場機制。研究表明,越接近於科技成果形成的源頭,科技成果的轉化越依賴於非市場因素的作用;越接近於科技成果轉化的終端,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度越大。同時,由於農業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質,免費搭乘“資訊快車”,無償獲取農業科技資訊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作為迴應,資訊供給者常常被迫提高資訊產品的價格或資訊使用的門檻。這就使科技成果供應陷入了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資訊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使用者的.流失。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還是要通過政府行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規或一定的經濟補貼來支援資訊供體,鼓勵其開展農業技術資訊的傳播與服務。當然,現實中也有少部分資訊供應商,如一些刊物、報紙、資訊諮詢中心等通過有效的市場運營獲得了成功,但網路資訊供應商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甚理想。這主要是因為資訊高速公路“最後一公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此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研發的困難,也使得技術供給者市場活躍程度較低。

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農業科技成果的原因來自於農業科技帶來的產品創新或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的集約。其本質是帶來農業生產機會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收益的提高,因而帶來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

由於農業產業的弱質性,我國農業生產者經常處在被市場擠壓的境地,生產效益不高,單位產品的利潤有限,加之生產規模較小,因而缺乏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同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國農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願意冒險行事,因此,他們不會輕易接受風險不明的農業科技資訊。而等他們看到別人使用某項科技資訊獲利並開始模仿時,其技術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預期的要低。這些因素又反過來成為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產者接受農業科技資訊積極性的因素。

4。資訊的信度與效度問題。信度是反映事物穩定性、可靠性的指標。信度的作用在於消除不確定性。但是,如果資訊路徑的噪音太大,那麼,科技成果資訊的傳播過程反而可能成為增加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每一箇中間環節的控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資訊的效度即資訊的準確性和應用效果。由於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加之農業生產環境的開放性,因此幾乎沒有具有普適性的農業科學技術。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結合一定的生產條件進行適度的改造。而農業科技資訊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響著它的效度。

農業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決特定問題為導向是決定其信度與效度的關鍵因素。問題導向在決定科技成果內容的同時,也決定了科技成果的資訊形式,即它充分考慮了接受者的特點。比如說,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地域性,要提高技術使用效率,就必須使農業科學技術與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實現技術的本地化。

5。資訊的不對稱性。在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資訊不對稱的現象非常普遍。

資訊不對稱最經常地表現為“不懂”技術的使用者(包括技術開發的風險投資商、科技推廣組織、農業企業和農民)和“不懂”市場的技術持有者之間的溝通困難。

進行資訊充分溝通的一個前提,是對話雙方能夠在同一個對話平臺上把事情“說清楚”。可是事實上很難做到這一點。而封建社會婚姻中常見的那樣一種現象倒是時有耳聞——技術持有者出於對技術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許的某些保護性措施,使得技術成果的資訊釋出不完全,就像一位護雛心切的家長,對自己的女兒嬌寵過度,不讓她拋頭露面,同時又不論其長相如何,在自己看來總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個上好的婆家;而對投資者而言,由於對技術瞭解程度有限,但出於保護自己投資利益及規避風險的本能,總想更多地獲得有關的技術資訊,可是科技成果這一待嫁的新娘卻總是披著紅色的蓋頭,在她與自己正式成婚之前,無論如何難睹芳容。於是,雙方在成為親家之前,總要先互為敵人,都想摸清對手的情況,而又往往雲裡霧裡,不知所以,最後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經常出現技術持有者對技術效果的高估,而投資者遲遲不予投資的現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話,這些問題應該不難解決。但恰恰是由於不規範行為的泛濫,政府評獎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術評估機構的評估結論往往仍不足以為投資者採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對一項科技成果的接受行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成果持有者的聲望,投資者的眼光、膽魄和運氣。

資訊不對稱的客觀事實,加之制度的失範,造成了以上的尷尬局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當然不能是讓科技成果使用者成為技術專家或者使科研人員成為專案經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規範操作行為,確保科技成果評估機構的中立和專業化,提高農業科技資訊的信度與效度,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6。資訊的梯度轉移問題。資訊的梯度轉移規律是指資訊總是按照一定的層次和方向循序進行傳遞的。

由於知識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在資訊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甚至在接受者群體之間都存在著“知識差”[4],由此也就難以避免形成“資訊差”。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決定資訊傳遞的速度、方向、範圍和效果。“資訊差”的大小決定了資訊轉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質的空間分佈在一定方向上有規律的遞增或遞減的現象。實物的能量是沿著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動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傾瀉,電向電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動,熱量向溫差最大的方向傳導,等等。然而,科技資訊的傳播擴散卻與之相反。由於它是一種知識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沒有相應的知識、技術和經濟基礎,就很難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著應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轉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週期與科技成果梯度縱向轉移(由科技發達地區轉向科技不發達地區,這是地域上的縱向轉移;由發達地區的衰落型科技轉移到落後地區變為先進型科技,這是時間上的縱向轉移)規律,提醒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努力推動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關科技知識的“普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政策建議與措施

1。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資訊的傳播。首先,要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專案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專案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專案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後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間科技推廣體系。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广部門的不足,填補了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

第三,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於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絡起來,促進農業科技資訊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程序。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資訊的信度與效度。消除噪音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好資訊源的資訊行為。從理論上講,科研人員、推廣轉化組織(包括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示範戶都可能成為資訊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會信用制度是消除人為資訊噪音的根本。同時,縮簡訊息傳輸路徑,減少中間環節,儘可能做到資訊的直線傳遞,是減少資訊噪音的技術手段。

實施資訊的標準化是提高資訊信度與效度的重要措施。農業標準資訊是指反映農業標準的技術性文獻。它不僅技術手段先進,而且通俗易懂,易於為資訊使用者所接受。農業標準資訊對於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場信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努力做到農業科技成果資訊的準確、規範,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資訊的出現。

3。採用先進的資訊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科技資訊傳播效率。農業資訊化程度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與效率。要結合國情,注重資訊科技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採用多種資訊手段,尤其是農業生產者喜聞樂見、易於採用的資訊手段來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資訊。

加快農業科技資訊網路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資訊網路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資訊服務的網路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線上推廣。

4。遵循資訊梯度轉移規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要求,精心選擇技術資訊物件,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選擇工作,以提高產業化效率。同時,根據各地的經濟、文化、自然等資源稟賦條件,以提升經濟層次為目標,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進行嘗試,努力實現經濟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5。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資訊管理體系。由於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各利益主體尋求自我保護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間互相進行資訊的封鎖,以確保自己處於資訊壟斷者的地位。然而,這種行為的最終結果是,由於彼此間的不合作,極大地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最終是打碎了科技資訊壟斷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夢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損害,而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者成為這一行為的最大犧牲者。建立完善、開放的科技資訊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資訊的公開和共享,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各利益主體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們應該深刻認識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訊本質,把握其資訊特點,遵循資訊傳播規律,改善資訊傳播條件,以促進農業科技資訊的傳播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孫寶寅,曹自學:《科技傳播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2]王愛玲,劉軍萍,文化等:《影響科技下鄉的原因探究及建議[M]》,中國農學會編,《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中國農業出版社,20xx年。

[3][4]謝康:《資訊經濟學原理[M]》,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