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中國哲學關於人的自由問題的研究

才智咖 人氣:3.17W

中國的哲學通過天性與心性這兩級來理解和實現“自由”。那麼,中國哲學關於人的自由問題的研究是?

淺述中國哲學關於人的自由問題的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的落後,生產關係的不發達,人們主要把精力投入到生存需要中,人對社會的依賴為人的生活套上了枷鎖,限制了自由的發展,自由僅僅只存在少數剝削階級的手中。中國傳統的自由精神和傳統的思想文化緊密相連,其實質是關於人的學問,表現為重視研究人的本質、人性、人的價值和理想以及人的生死自由等。黃玉順教授概括為: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家“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融合為一的超越的自由精神。

一、儒家的自由觀

儒家學派開啟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參與百家爭鳴和文化融合的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儒家追求的自由,乃是個人的內在精神和道德的自由,是一種道德超越天人合一、入世有為的自由,這從儒家的生死觀中有所體現,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在生時,應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理想,修養自己的學問,達到“天人合一”的“不朽”的境界。孔子一生中追求的真善美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個寫照,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率性而為,隨意而行,一如自然,達到聖人“至善”的最高境界。儒家的自由不僅關注人與社會的關係,即道德自由,同時也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即哲學自由,將人與天地稱為“三才”,從天人一體的結構中對人的價值、人的自由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自由的理想人格是聖賢人格,集忠孝仁義於一體,兼仁智勇三德,正道直行,天下為公,最終達到內聖外王,人格境界高低不同,人實現的自由程度也就各異,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天道的完善,在實現自由目標的程序中,一要遵循“天道”,實現天人和諧,二要走“人道”,實現人際和諧。

二、道家的自由觀

道家的奠基人是生活於春秋末期的老子,其兩千多年來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道家思想認為人的自由主要源於逍遙自適、自然無為,具有強烈的超越意識和批判意識,它實質上是一種不合作,不索取的消極自由,錢穆先生在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指出,西方人在對立中求自由,而中國人講究整合,缺少在對立中積極尋找自由。

實質上,道家追求的自由是一種“忘世的自由”,迴避現實,他們希望在現實的生活中以人的自然本性為出發點,從仁義禮智的教條桎梏中解放出來,迴歸自然,達到心靈的解放,實現精神的自由。道家認為,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種道,而“道”是永恆的存在,人肉體的存在只是暫時的,如果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於道,那麼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人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能忤逆,以“無為”的方式取得世事外變中的自由。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遙無待,它也是莊子自由觀的靈魂,指的是人的心靈的逍遙和人的精神的遨遊,不為欲所動,為物所累,無牽無掛,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老莊之“道”以虛己無待、特立獨行的精神自由之路指出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獨立人格境界,以天地為爐為人類有限的生命歷程提供了終極關懷,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實現真正的自由。

三、佛家的自由觀

佛家是佛教徒和佛教哲學家的統稱,其創始人為釋迦牟尼。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認為世界都在變化之中,是無常的,沒有永恆不變的,一切的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即緣起。佛教哲學以人為本位,探討人生的終極真實問題,杜繼文先生研究指出,中國佛學按其本質規定可以定義為“自由”,佛教小乘的“自度”,即是追求個體的自由,大乘的“普度”則是追求群體的自由,追求的是一種“出世的自由”,一種永恆的涅槃境界,最終目的是超越“自我”而成“佛”,成佛是佛教徒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佛就是自身生命的本然性存在,當下即得,不須到處尋訪,在外界求索。禪宗所說的`“自由”其實是“自性”遠離了一切汙染現象的本來狀態,生命主體本身及其所具有的功能,自由不是一個外在的特有的有待追求的物件,是“自性”的呈現、開顯及發用,是一種完全的開放,是“本心本性的實存地醒悟”。從主流上來說,它關心的是個體生命的解脫和自由,沒有自由的個體,群體的自由就無從談起,禪宗的自由是建立在真正主體性之上的實踐自由、生死自由,是一種意境的自由,表現為以完整的心、空無的心、無分別的心,去關照、對待一切,不為外在的一切事物所羈絆,所奴役,超越意識的根本性障礙,以求在心態結構的深處實現個體與整體、短暫與永恆、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使人由萬物、時間、空間的對立者轉化為與萬物、時間、空間的和諧者。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天性與心性這兩級來理解和實現“自由”。儒家養心使人們積極進取,肯定自我和入世的傾向,從道德論上肯定每一個人為善去惡的內在根據,以及在社會關係中實現自身的必要選擇;道家主張無為,尊“天性”,從自然論上肯定每個人的自我價值和本性自由;而中國佛教則以主體的“自作自受”輪迴之說豐富了傳統的人生論,提倡隨緣任運、心不執著。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主張從人的內心世界中去探索自由,難以使人在現實生活中擁有真正的自由。

TAGS:自由 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