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逃脫”藝術

才智咖 人氣:4.39K

政治課堂上“偷懶”是指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怎樣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逃脫”藝術?

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逃脫”藝術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然而在我們的政治課堂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成了課堂的主角。這樣達不到既定教學目標,又累壞了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我發現,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度的“偷懶”,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自我展示機會,教師不再是主角,而是導演,這樣或許會收穫意外的精彩。

一、在匯入上“偷懶”

好的匯入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師生迅速進入角色狀態,而且能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新課開始前,如果教師能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便可以使整堂課“未成曲調先有情”。因為教師的適度“偷懶”,把更多的思維空間留給了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被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主體意識能得到尊重和強化。如我在講《面對經濟全球化》時,採用了學生播報《新聞聯播》的形式匯入新課,使課堂匯入變得簡約而不簡單。

二、在講解上“偷懶”

傳統的教學方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自主性的發揮,降低了教學效率,加重了教師負擔,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講解中要適度“偷懶”,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懶老師可能會成就成功的學生,要少講、精講、深講。可以在重要知識點上舉行活動或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

三、在小結上“偷懶”

課堂教學總結是在一堂課結束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對課堂用到的知識點、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的總結。好的總結能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學習過的內容,且對學習的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歸納作用。當教師上完新課後,學生的課堂知識已由深變淺、由難變易,但這時學生的知識是膚淺的。而且隨著下課時間的臨近,學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漸分散。教師必須組織好教學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巧設疑問、推波助瀾、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講解《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這一課中我設計了“創意比拼,歸納提升”的活動過程,讓學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地方文化。通過活動知識昇華,將文化的傳承主體迴歸課堂。感悟傳承文化要從實際出發,提升傳承者素質,要有創新精神。

四、在作業上“偷懶”

政治課不一定每天都有作業,但收繳一次作業,就會讓老師案前“堆積如山”,因為政治老師“受眾”面廣,往往帶的班多人多。而且大多數教師採用的都是“教師佈置學生做,學生做完教師閱”的方式,所以批改作業、試卷就成了老師日常工作的一項沉重負擔。如果能在批改作業上“偷懶”,變換一下作業的批改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評價作用,既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也能促進學習效率提高。第一,自批自改。對於較簡單的題目,學生完成作業以後,自己對照參考答案進行評閱,教師適當進行抽查檢查批閱情況。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增強學習信心。第二,互批互改。同學之間互相進行作業批閱,學生不僅是被評價的客體,更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讓學生在查錯、糾錯、改錯中強化認知,“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政治課堂上“偷懶”是指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及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寬鬆、平等的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適度“偷懶”既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要求,也是解放政治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偷懶”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為政治教師學會“偷懶”,任重道遠,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