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亞當

才智咖 人氣:2.55W

論文關鍵詞: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古典資本理論 資本的生產性 資本的剝削性

淺談亞當

論文摘要: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資本是具有獨立生產力性質的要素,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為資本是體現剝削性質的社會關係。對資本性質認識的分歧建立在要素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而這兩種對立的價值論都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西方主流經濟學在要素價值論的基拙上判斷資本的本質是生產力性質,失去了對社會關係的批判性。而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資本剝削性質的判斷,割裂了資本和商品使用價值的聯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要根據實踐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價值論,並對資本性質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

資本理論向來就有很大的爭議,以至於有的經濟學家稱“經濟學如果能在資本的理論方面取得一致意見,其他所有的問題就將迎刃而解了”。資本理論的爭論體現在兩個層次上:其一,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還是一種社會關係?其二,如果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它是否具有和勞動、土地要素一樣的生產力性質?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資本的本質是體現資本主義剝削性質社會關係的生產關係,並且把認為資本是具有生產力性質要素的古典經濟學稱為庸俗經濟學。理論上,資本性質判斷的分歧以價值理論為基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要素價值理論的對立是資本性質認識對立的根本。而這種分歧在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的經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已埋下了伏筆。

一、勞動價值論和資本理論

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對資本性質的判斷都是非正面的,它或者被當作剝削的手段,或者作為勞動要素的附屬品而存在。對於資本利潤而言,它或者被看成剝削收入,或者是對勞動產品的扣除。亞當·斯密是第一個系統提出勞動價值論的經濟學家。

1.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和資本及利潤的性質 1776年亞當·斯密那部影響深遠的《國富論》誕生了,其中共存的兩種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和三種收人價值論成為後世嚴重對立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要素價值論的源頭。在《國富論》中他最初提出了勞動價值論。

首先他指出價值的源泉是勞動,“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其次,他指出勞動時間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尺度,“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得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唯一標準。這成為以後古典勞動價值論的源頭。

亞當·斯密認為資本積累是一國財富增長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資本增加國民財富的作用卻只能通過勞動要素迂迴體現。“資本的增減自然會增減真實勞動量,增減生產性勞動者的人數,因而增減一國土地和勞動年產物的交換價值,增減一國人民的真實財富與收人”。顯然亞當·斯密認為資本不是獨立的生產要素,並不具備和勞動要素等同的生產力性質。這個基本判斷貫徹到資本利潤的來源上,亞當·斯密指出利潤是在財產私有權的基礎上對勞動生產物的扣除。

可見,在亞當·斯密眼裡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利潤是從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的扣除。沒有參與價值創造的要素如何能夠參與價值的分配?勞動價值論和資本利潤之間的矛盾早在亞當·斯密那裡就紮了根,但是亞當·斯密並沒有察覺,更沒有在理論上做出適當的解釋。然而這個矛盾卻和勞動價值論一併被古典經濟學家繼承下來,李嘉圖沒能成功地解決它導致了李嘉圖學派的解體。而在邏輯上解決了這個矛盾的《資本論》成就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當然他的目的和一心想增加國家財富的亞當·斯密相去甚遠。

2.李嘉圖學派堅持勞動價值論,卻走向解體

李嘉圖在商品交換價值的尺度上堅持斯密的勞動價值論,而反對效用價值論,“效用對於交換價值說來雖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卻不能成為交換的尺度……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換價值是從兩個泉源得來的,—一個是它們的稀少性,另一個是獲取時所必需的勞動量……在社會的早期階段,這些商品的交換價值,即決定這一商品交換另一商品時所應付出的數量的尺度,幾乎完全取決於各商品上所費的相對勞動量”。

TAGS:淺談 亞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