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

才智咖 人氣:5.09K
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
【摘要】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於天道的人生準則,是以天道(之道)為內涵的。老子在兩三千年前關於宇宙“生態平衡”(“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的論述,以及對天道無為(“道恆亡為”)的熱情讚揚,是中華文明寶貴的思想財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人道無為”是春秋道家保證“視素保樸,少私寡慾”治國方略得以實行的思想路線。堅持“人道無為”,天下必然大治。
【關鍵詞】德;無為;天道;人道;生態平衡;天下大治


如何“以道佐人主”治國?郭店《老子甲》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第6-7簡)、“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9-30簡)、“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簡)、“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第14簡)。對於“以道佐人主者”來說,要向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第10-11簡),要“知足”(第6簡、第12簡),“含德之厚”,要像無知無慾的嬰兒一樣。

一、老子的“德”的天道內涵

“德”是人在活動中的品德和操守。“德”、“行”並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1]“德”是倫的核心範疇。從古代倫理思想考察,有兩種建構“德”(道德)的倫理觀,一種是儒家的心性倫理觀,一種是道家的天道倫理觀。
孔子曰:“天下之達道五,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之達德也。所行之者一也。”“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強此也。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2]P28-29儒家的“道”乃“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德”乃“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道”“循其性之自然”[2]P17,“德”“行之者一也”。“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2]P29知、仁、勇三者具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準則。
郭店《老子甲》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2-23簡)“道恆亡為”(第13簡),“道恆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第18簡)“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第33簡)老子認為,“道恆亡為”是“道”的特質,也是社會生活的原則。“道”對天下萬物,永遠無所求取。“道”永遠沒有法子稱說,其本真之性隱匿而細微,然而,以天地之大卻不敢支配它。人生天地間,應該效法“道”,對社會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應當“視素保樸,少私寡慾”,像無知無慾的嬰兒一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亡為”(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便是道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準則。
老子的“德”是得之於“道”(天道)的人生準則,是以天道(自然之道)為內涵的。天道“亡為”,人得之於“道”,則應“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道“亡為”,幽隱無形的“道”顯現於萬物,萬物因“道”而生,“道”並不想得到什麼,對萬物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因此,聖人守持無為之道而事事,對百姓不是用言語進行說教,而實施以德感化使其效法。一切順應自然,即使對百姓有所幫助,也不要以為自己出了多大的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為有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有些人違背“亡為”的準則,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有所為而為之。這樣的人(為之者)沒有不失敗的。有些人辦一件事,不深入調查,單憑主觀想象,如此這般地拿出一套方案,硬著頭皮去實施。這樣的人(執之者)沒有不事與願違的。因此,聖人“亡為”,所以事情一定會成功,“亡執”所以能把握住事情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