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為思想的低碳意蘊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2W

摘要: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可是也帶來了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後果。重新審視老子的“無為”思想,挖掘其內在的“低碳”意蘊,為低碳生活、低碳文化和低碳哲學提供傳統文化的支撐。

老子無為思想的低碳意蘊論文

關鍵詞:老子;無為;低碳生活

低碳“是指較低或更低的以CO

2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1]11。為了控制CO2的排放,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簽訂了《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已開發國家的減排目標作出了具體規定,即整體而言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2]雖然老子的思想只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但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重新審視老子的哲學思想,會發現他的“無為”思想包涵了豐富的“低碳”意蘊。

一、“小國寡民”中蘊含的低碳生活當今的科技文明使我們人類能夠在地球上佔據統治地位。但我們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過度開發,濫用資源。

這就讓我們重新審視“小國寡民”中蘊含的積極意義。“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作為“至治之極”,“並不是一個社會,而是一種人的精神境界”[3]。

1.“小國寡民”思想對全球各國的啟發近百年來在發展的同時,已開發國家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能源並還想繼續消耗下去,開發中國家在發展中對於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嚴重。美麗的地球已經是千瘡百孔,藍色的天空也蒙上了一層灰色。

老子認為:“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人類具有很強的積極向上的創造力,這是我們向前的動力;但它的另一面就是無盡的貪慾。每個國家在發展的時候經濟利益至上,追求更上一層樓的經濟目標。大量省力機器的製造,成片農田的被開墾,石化資源的被使用,大量生物的絕跡,都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人均消耗大量的物品,使國家成了一臺巨大的向其他地區、向整個地球索取資源的機器。這樣產生的前景是,國家可能越來越富裕,地球卻越來越貧窮。當地球上的人類富裕的時候,地球上的資源也許就成了零。所以,我們人類在向前的同時,應該保持儉樸,創造力高調,消耗資源低調,使地球能隨著人類向前而向前。

2“.小國寡民”思想給中國發展的啟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總量逐年遞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極大的提高。我們還要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這一切都需要發展、向前。似乎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與我們的實際情況格格不入。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認為,深知雄強,卻安於雌柔,才是安身保命的根本。我們國家在快速的向前發展中需要大量的資源,沒有資源,我們就不可能強大。今天的現實情況好像是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夠從自然界開發出儘可能多的能源,我們佔有絕對的話語權,自然界只有服從。老子認為強大的同時,必須清醒知道自己的弱小。我們不會創造資源,只會使用資源;一旦資源枯竭,氣候惡化,我們只有受到更大的損失。我們曾驕傲的造紙廠汙染了整條的河流,魚兒死亡,莊稼壞死。

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該持之以恆的向前。但如果發展是以生態作為代價,我們應該忍痛放棄眼前的利益。現在的無為,未來也許可以無所不為;現在的有為,以後可能是自斷其為。

3“.小國寡民”思想對於個人生活的指導老子認為:“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只有少私寡慾、純任自然才不會進入死亡的範圍之內。我們需要良好的物質條件滿足我們的生活,保障我們的生命,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基本的條件。人之所以為人,更在他的精神上。當我們掉入物質消費的迴圈之中,為了生活而生活,便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為自己戴上了枷鎖。我們的精神空虛,自然界的`資源也在空虛。何不換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少從自然界索取,給我們騰出時間,享受自然界。自然界包括萬事萬物,人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順應自然人類才會生存的更為長久。

二、“處無為之事”中積澱的低碳文化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提供物質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然界的平衡。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呼籲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一種節約的、低碳排放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氛圍。所謂的低碳文化,“指的是在人們的文化生活、生產實踐中,要有低碳消費、低碳排放的意識和行為……低碳文化既是一種科學文化概念,也是一種科學文化手段”[1]12。低碳文化就是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有具體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和政策,而且要養成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我們不但要馬上行動起來,還要在意識中高度重視。其實,這種生活的策略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表現。

春秋時期每個讀書人、每個國君都想通過自己的學說和力量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遊說、合縱、連橫、武力,天下如一鍋開水,沸沸騰騰。那個時期,天下不統於王,大家“逐鹿中原”,老子的無為只能意味著捱打,沒有人願意信奉,也沒有人敢於信奉。老子在他的學說中提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無,是形成天地的本源;反過來,天地的本源也來自於無。“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擊最堅強的東西還是需要水。老子的學說中是在“無為”中隱藏著“無所不為”,而我們今天的做法是“無所不為”,而很少考慮“無為”。人類的足跡烙在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科技之花曾經幻想著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進入到21世紀,人類才發現發展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可謂是顧此失彼,讓我們焦頭爛額。老子學說中“無”、“弱水”的文化重新進入到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得不檢討我們的做法和思想,“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人類應該真正行動起來,放棄高消耗的發展模式,降低大氣中碳的排放量。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以此制定自己的前進策略。我們的發展不是凌駕於自然之上,而是融合於自然之中。對於那些不必要的排放碳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摒棄。從各個國家到每個人,都要密切關注自己每天的碳排放量。要讓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今天多排放一克碳,明天可能要用十倍的力量消除掉。老子曰:“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4]。社會的文明是一種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一種可以長久持續的文明。我們今天可以從老子的“處無為之事”中吸取“低碳”的無所不為的新時代的營養。整個國家培養一種在集約中發展,在“無為”中競爭的全新的文化意識。

三、“吾無身”透露出的低碳哲學一個人的哲學觀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哲學觀。進入封建社會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存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於自己的注意勢必越來越多,個人中心論、國家中心論的觀點非常普遍。但老子認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認為想擁有,一定要勇於失去。失去自己的一切慾望,你就擁有駕馭一切的力量。不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追求“先賢”、“聖王”的名號,自己就可以任意馳騁。這樣的哲學觀太理想化,在春秋時期“吾有身”還不免捱打,被殺戮。“吾無身”呢?誰也不敢去想。

我們今天的哲學觀還主要是社會逐漸向前,向更發達的情況發展。一個社會形態既有物質文明也追求精神文明,但首先要解決物質文明這個基礎。人類進入到20、21世紀,經歷著超加速的發展。技術在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不斷改變著我們的思想。我們正按著既定的目標改造地球,使所有的一切為我們服務,人類的成就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滿足。但危機卻悄悄來臨,環境正在一步步惡化。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認為天地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天地才能夠長久。天地最初並不為自己,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長生。人類時時都在為自己,極度地發展自己,較少考慮到其他生物的感受,整個地球的感受。為了自己的發展,不斷地讓其他的力量為自己讓步。最後,當其他的整個系統運轉出問題的時候,人類也就無法生存了。這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出問題了,而是我們考慮世界的方式出現了偏差。

今天資源越來越枯竭,地球已經不堪人們的重負。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還要追求過度的“吾有身”的話,最終我們整個人類一定“吾無身”,集體進入又一輪生存恐慌之中。“吾無身”不應該是一個口號,它應該是我們每天點滴之中的一種“低碳”生存意識。

參考文獻:

[1]羅順元.論低碳文化與文明前景[J].發展研究,2010(5):11.

[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與國.京都議定書[EB/OL](.2002-09-30)[2010-11-23]http://_.

[3]張念.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雙重闡釋[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9(12):66.

[4]耿雲峰.從老子的無為而治看領導藝術[J].理論探索,20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