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英雄》中道家無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6W

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首次在國內外上映至今已經過去了10多年。這部電影締造了國產電影的全球票房神話,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位,提名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英雄》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這部展示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刺客刺殺秦王的大型歷史故事片,由國內著名的電影導演張藝謀執導,該影片的拍攝和製作邀請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攝影師、服裝設計師,在視覺、聽覺以及故事情節多方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影片的成功,除了上述巨資投入、著名演員、導演、國內外藝術界名人的參與等原因之外,更關鍵的它包含了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思想精髓。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總是一方面被英雄的氣概所震撼,一方面又在感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的深邃思想境界。

影片《英雄》中道家無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論文

一、影片故事梗概

兩千多年前,是中國的戰國時代。當時中國分為七個諸侯國:秦、趙、韓、魏、燕、齊、楚。七國為爭奪霸主地位,連年征戰,百姓備受煎熬。七國之中,秦最強。秦王贏政,意欲吞併六國,統一天下,被六國視為最大敵人。古往今來,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刺殺秦王的故事。

影片的情節是通過“無名”(李連杰飾)與秦王(陳道明飾)在秦國王宮大殿裡的對話引出並貫穿全片。“無名”對秦王的陳述,後來被秦王識破,再到後來“無名”坦率地向秦王敘述了事情的真相,使得一系列的刺殺秦王故事(即“無名”、“長空”、“殘劍”、“飛雪”、“如月”的刺殺秦王的故事)浮出水面。影片展示給觀眾一個個離奇的刺殺秦王的故事,引領觀眾步步深入到電影人物的內心世界,層層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之間的衝突。這樣的故事情節有些類似於偵探類電影,憑藉不同人物的敘述來演繹不同版本的故事情節來慢慢接近事實的真相。只不過這次只有兩人:“無名”和秦王。他們互相敘述推斷,就像是下棋對壘一樣,表現了兩個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較量與鬥爭。“無名”已經靠打敗另外三個刺客的功績獲得了接近秦王上殿10步的資格,可是他苦練10年的“十步一殺”的絕技卻沒有刺殺秦王,因為他聽從了“殘劍”的勸說,在最後的時刻放棄了刺殺秦王的想法。

影片中的“無名”從“殘劍”那裡明白了秦王不能殺的道理。他對秦王說:“七國連年混戰,百姓受苦,惟有大王才能停止戰亂,一統天下,‘殘劍’希望我為了天下,放棄刺殺大王,他跟我說:‘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從刺客“無名”與“殘劍”的多次陳述以及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秦王是唯一可以儘快停止連年戰亂的國君,所以秦王不能殺,刺殺了秦王,那麼戰國時期的戰亂紛爭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所以“無名”得到了刺殺秦王的機會,卻不去刺殺秦王就會給這位國君機會去平定戰亂,統一天下。就像秦王對“無名”所說的那樣,他要率大秦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統一天下。如果從天下安定的角度來思考刺秦事件,不殺秦王就會使國家大一統的局面早些到來,從整個歷史長河來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所以,深知這個道理的刺客選擇放棄刺秦看來是一件很顧全大局的事情。

二、“無為”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中國春秋後期的老子,是以其“無為”思想而流芳於世的。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違背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這是“有為”的,老子看到“有為”的後果已經非常嚴重。在他看來,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百姓面臨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所以,他對當時統治者那種不顧百姓死活,過著奢靡腐化的生活提出了批判。正是因為統治者的無德無能,好大喜功,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過多幹涉老百姓的生活。

三、“無為”思想的內容: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消極等待,聽從命運的擺佈,這真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了。”這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於人人擴張自己的私慾。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結合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法則”,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無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2]《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是通過順從民意、量力而行、積少成多、少私寡慾等思想,給“無為”限定了條件。由此而來,老子所說的“無為”思想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則”的條件下以“無為”的行為來促成“有為”的事實。[3]這也正是老子《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無為”與“有為”的辨證關係相互闡釋這篇智慧之作的深邃思想內涵。漢初和初唐的統治者運用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治理國家使得民富國強、天下大治,說明了老子“自然無為”思想在歷史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影片《英雄》中的“無為”思想

相信很多觀眾還記得,當“無名”離秦王只有10步,拿劍指著秦王的時候,秦王背對著刺客“無名”,面向那幅“殘劍”寫的“劍”字字畫時,所感悟到的那一席話,就是“殘劍”那一幅字畫中所包含的三種劍法境界:劍法的第一種境界是“人劍合一,劍就是人,人就是劍,手中寸草也是利器”,這可以被理解為“有為”的表現;劍法的第二種境界說的是“手中無劍,劍在心中,雖赤手空拳卻能夠以劍氣殺敵於百步之外”,劍法的第二種境界是對劍法第一種境界的昇華,可以看作是劍法第一種境界的一個深層延續,所以也屬於“有為”的範疇;而劍法的第三種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也就是道家“無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算是看待歷史事件的最高境界嗎?

電影《英雄》,我們分析得出:秦王滅六國和其他諸侯國以及意圖率大秦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這是一種“有為”的表現;“無名”為謀刺秦王而十年練劍——“十步一殺”,是“有為”的表現;刺客“無名”、“殘劍”(梁朝偉)、“飛雪”(張曼玉飾)、“如月”(章子怡飾)、“長空”(甄子丹飾)起初都要刺殺秦王,試圖阻擋秦王滅趙的步伐,是“有為”的表現。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首先,是“殘劍”開始放棄刺殺秦王,是“無為”的表現;後來“殘劍”最後用“天下”二字為“無名”刺秦送行,是“無為”的表現,因為在事實上“殘劍”在放棄行刺之後,繼續勸說“無名”放棄刺殺秦王;秦王與“無名”在秦大殿之中的對話最終使“無名”決心放棄刺殺秦王的念頭,“無名”在這個故事中的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無為”。

如果說,秦王要滅六國是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那麼這種“有為”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也是值得歷史書籍重點記載的;刺客們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國家暫時免於秦王的攻擊,而多年決心謀刺秦王也是值得稱讚的,因為,從一個歷史的區域性和一個諸侯國的存在來說,這是愛國與忠誠於國家的行為,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殘劍”以天下為重,放棄刺秦,正是遵循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道德經》中所倡導的“自然法則”,這也正是道家所說的“無為”思想的真諦之所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無為”達到“有為”。影片《英雄》展示了一群“有為”和“無為”的英雄,真不愧稱之為“英雄”。

此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1]

參考文獻:

[1]賀榮一.道德經註譯與析解[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267.

[2]茆漢東.老子“無為”思想與西方“自由放任”學說[J].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3]張旭濤.有為與無為的統一——老子無為說探析[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02(1).

[4]陳代湘.老子“無為”思想另解[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

作者簡介:李娜(1981-),女,陝西渭南人,陝西省榆林學院政法學院講師,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