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天人合一”與“自然無為”-論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

才智咖 人氣:1.5W

論文關鍵詞: 生態 內容

淺談“天人合一”與“自然無為”-論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老子具有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生態價值觀、“自然無為”的生態方法論、“小國寡民”的生態理想。

生態倫理是指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係及其調節原則。從巨集觀層面來看,生態倫理問題與人類未來的生存問題關係最為密切。在資 源相對短缺、汙染嚴重的令天,研究生態倫理意義重大。早在2500年前,中國上最早的家老子就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對自然的態度、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了當代意義上的生態倫的內容。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生態價值觀、“自然無為”的生態方法論、“小國寡民”的生態社會理想四個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

“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是老子生態倫理思想的基礎。老子構建了以“道”為最高實體的世界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

1.天人相通。

在老子看來,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天地人,天地人三者並立。有天有地有人,有自然界,有人類社會,因此可以理解為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認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這表明了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致與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是生態倫理學的基本思想。

2.萬物平等。

老子提出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道”為宇宙本原,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而來二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都是以“道”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機統一體。王澤應老師提出:物有萬殊,“道”歸一本。蓋一本通於萬殊,萬殊由於一本。其“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各適其性。天地萬物作為“道”的產物均是與道為一、天然平等的。人與萬物同質同源,天然平等,沒有任何特殊權利以優越者自居。因此人類對自然萬物要平等視之、平等待之,可以利用和保護,不能征服和改造。

3萬物相系。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天地萬物自然平等,那麼在自然之秩序中,宇宙萬物是怎樣維繫的呢?老子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老子認為,大自然之構造是由萬事萬物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而生成的一張生態之網,這張網雖然網眼稀疏,卻沒有缺失。這體現了一種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絡的觀點,和關於世界是普遍聯絡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這種從普遍聯絡中來考察自然界、明瞭自然之生存法則、以確定人類行為方式的思維,正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

天人相通、萬物平等、萬物相系的思想構成了老子“天人合一”生態世界觀的基本內容。這些思想應用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上,就是要破除以人類為中心的觀念,把人與天地萬物視為彼此平等、互相影響的關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因此應該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生態價值觀

價值觀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基礎。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決定了其“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生態價值觀。

1.知足寡慾。

老子認為,人皆有慾望,一切社會衝突和人際糾紛都是因為人的慾望太多,人們在爭相滿足慾望的過程中自受其苦,社會也因此而深受其害,解決這些問題,老子認為人應“知足寡慾”。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道自我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只有知足知止這種知道滿足的滿足,才會永遠感到充實滿足。老子又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貪得無厭、過分地愛取某種東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耗費,過多地貯藏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因此人類應該認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適度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知足、知止”,把開發自然資源同保護自然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

2.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認為人應“知足寡慾”,因為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故曰:“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主張戒除極端過度、戒除奢侈,回覆自然常態,提倡過簡樸的生活。老子認為過度的物質追求不符合自然之道,而且並不會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爽,馳騁敗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老子認為,沉醉放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因此應該捨棄繁華奢侈,選取醇厚朴素。老子的主張和現代生態主義者的消費主張是類似的,生態主義者認為物質消費只是達到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手段,在滿足基本需要之外追求過度的物質消費,不僅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也會大大降低人的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