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孟子“仁義”倫理思想略論

才智咖 人氣:2.79W
淺析孟子“仁義”倫理思想略論
    論文關健詞:孟子;性善論;仁政
  論文摘要:從孟子倫理思想的內在邏樣看,性善論、仁政思想、義利觀和道德修養論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這幾個方面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以“內聖外王”為主線,以道德修養論為實現“內聖”的基本路徑,以仁政為實現“外王”的方略,突顯“仁義”倫理的思想特質,構建了一個系統性很強的思想理論體系
    孟子在儒家思想的演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孟子的文章對儒學的振興與發展,以及儒家“顯學”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都會以一個思想核心貫通下來,在其思想內部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和一致性。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孟子之道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孔子之道之要義。他繼承和發揮了孔子的“仁義”思想,傳承儒家思想的道德精神,發明性善之義,言養氣之論,明義利之辯,在實踐活動中、在與楊、墨學派之學術論爭中建立起自滿自足的倫理思想體系。
  一、性善論
    (孟子·滕文公上》雲:“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一語道出孟學宗旨為“性善”,性善論是孟子倫理思想體系的基石。
    首先,孟子人性論掙脫“生之謂性”的傳統及其附帶的經驗主義的理解模式,建立了“即心言性”的一種具有先驗性的理解形態。孟子人性論中的“心”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自主性,能“自我立法”。他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他認為,人皆有“仁義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價值意識;反過來說,人的道德價值意識不外於“心”,而是內在於“心”。(孟子·告子上)雲:“仁義禮智,非由外礫我也,我固有之也。”明辨的就是“心”之作為道德價值意識根源的普遍必然性。從,’,以’的活動來看,孟子的“心”又是自主的,它不受外物支配,具有“自我立法”的能力,所以,它不會為“心”以外的存在所劫奪。
    其次,人之善性即仁義之性,是人之本性、本心,心善所以性善,心、性是孟學的核心概念。牟宗三在論著中一再指出,孟子學就是“心性之學”,此“心”即為“道德主體性”。牟宗三說:“中國儒家正宗為孔孟,故此中國思想大傳統的中心落在主體性的重視,亦因此中國學術思想可大約地稱為‘心性之學’。此‘心’代表‘道德主體性’,它堂堂正正地站起來,人才可以堂堂正正地站起來。”
    再次,性善的信念在於興起心志以立人,在於為人的道德理想的實現提供動力和源泉,在於為仁政供給人性論支援。“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委下》)人性之善,是人與禽獸區別之本,是人挺立起來的根基;從人性本善的立場出發,則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力行而已矣;從性善論出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由此,為“君子”道德人格理想,為仁政理想提供了人性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