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

才智咖 人氣:2.01W

近年來,一些學者探討了孔孟的思想。孔孟的理想是實現仁政,孔孟所關心的是治國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當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發現,孔孟講管理從不脫離建設,而把道德建設作為實現管理目標的途徑,“修己以安百姓”①,“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②,就說明了這一點。孔孟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就是強調通過道德建設來治理國家,把管理活動納入道德規範。因為道德建設是孔孟管理思想的著眼點,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是十分強調道德建設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稱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針對管理者提出了從事管理活動的幾項重要原則,它們是:一、“愛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復禮”;五、“和”;六、義利觀。

略論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

“愛人”,是充滿古典人道主義精神的概念,是從事管理活動所應持有的態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內涵就是“愛人”,可見“愛人”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樣算是“愛人”呢?孔子的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④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⑤。這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愛人”態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關心人,洋溢著道德的光輝。

以“愛人”的態度從事管理,勢必致力於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將之落在實處就是富民和教民。過去,有人讀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⑥兩句話,便以為孔子是空談道德而忽視人民物質生活的,這完全是誤解。孔子的這種措辭方法只不過是強調縮小貧富差距和保證安定的重要性,絕不是主張貧窮。例如,子貢問:“假如廣泛地給人民好處,能幫助人民生活得好,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哪裡僅僅是仁!那一定是聖了!堯舜恐怕都做得不夠呢!”⑦在孔子看來,能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過堯舜的大聖人,這還不夠充分體現他對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深切關心,對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視嗎?富民以外,孔孟又強調教民。衛國眾多,冉有問:人口多了應該怎麼管理,孔子說:“富之”;冉有又問:老百姓富裕之後又該怎麼辦,孔子說:“教之”⑧。孔子所謂“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導梁惠王怎樣實行仁政王道時講:首先要讓人民有自己的田產,安心生產,吃得飽,穿得暖,過上富裕的生活;然後要辦好,“申之以孝悌之義”,搞好道德建設⑨。富民、教民,構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讓人民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當然是“愛人”的表現,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10,那麼,人與動物的界限是什麼?不是別的,是道德。孟子說:“仁也者,人也”11,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並非人與動物的區別點。由此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養理論包括“盡其心”12和“求放心”13正反兩方面。“盡其心”是充分發展、擴張人的善良本心(“四端”);“求放心”是把所喪失的善良本心找回來。孟子講教民就是要貫徹其修養理論,通過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幫助人們健全和完善人格,說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為完善的社會人以區別於動物界。這種教民的政策把對人民物質生活的關切進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領域,更是“愛人”的深層表現,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它使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昇華了。

主張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許多人忽視了教民和富民的關係。在孔孟看來,二者的關係是很顯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質基礎。這從孔孟先講富民後講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經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闡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確關係。孟子雖然特別重視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他並沒有片面誇張教育的作用,而是十分強調教民的特質基礎。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從之也輕。”14又說:聖人治理天下,使糧食極其充足了,老百姓哪有不仁愛的呢?15。顯然,孟子認為富民實為教民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富民屬於物質文明建設,那麼,教民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對二者之間的正確關係,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講得比較清楚了。由於孔孟的管理思想著眼於道德,曾經使人感覺迂闊,其實不然。孔孟的富民、教民政策,把“愛人”的道德精神貫徹在具體管理活動之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和感情上,此其一;其二,孔孟正確闡明瞭教民和富民的關係,把道德建設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使之具備了物質保證。由此可見,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不僅不是迂闊的,而且是十分重視實踐和可行性的。

在孔孟管理道德思想中,除了闡明要以“愛人”的態度從事管理活動,和切實貫徹體現“愛人”精神的富民教民政策以外,還特別對管理者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要求,這是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當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原則。孔子一方面把“仁”解釋為“愛人”,另一方面又把“仁”解釋為“克己復禮”16。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抑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合乎道德規範。用“愛人”來解釋“仁”還不夠,再加上“克己復禮”,這樣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