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理論的發展及其教育功能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7W

一、歷史上對藝術的定義

論藝術理論的發展及其教育功能論文

1.從人的自身去闡釋藝術。第一,藝術就是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19世紀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在〈論藝術》一書中,給藝術下了這樣的定義“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這種觀點還認為,無論是繪畫、音樂,還是舞蹈、雕塑等等,都是運用不同的藝術方式去表達人的情感。針對這種觀點,俄國文學家普列漢諾夫在《一封沒有地址的信》中提出了批評,他認為,“藝術既表現人的情感,也表現人們的思想”第二,藝術是人基於情感的表現。19世紀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指出,藝術是表現、直覺、情感。它是一種情感的符號,是主觀精神的產物,是直覺的創造,是藝術家諸印象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活動。西方哲學家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學說來解釋藝術的涵義,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這種無意識表現在無意識、嬰兒性慾、戀母情結、抑制、轉移等五個方面。他認為藝術家是一種能夠藉助藝術創作使被壓抑的性本能慾望表現出來並轉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藝術創作則是藝術家的原始性本能慾望轉化到一種新的方向上去的昇華過程。這與我國古代的文人畫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元代文人畫家倪雲林說過“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2.從人們主觀思想和客觀現實之間的關係來考察解釋藝術。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於理念的模仿。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藝術就是對現實的模仿。無論是繪畫、雕刻,還是文學、戲劇,都是對自然的模仿。只是戲劇是用情節去模仿,繪畫用線條色彩去模仿,音樂用音響形式去模仿。達?芬奇認為,畫家應該像鏡子一樣去反映自然、表現自然、再現自然。所以,在觀察自然時,他主張認真觀察、細緻觀察,並利用科學去準確地把握自然。除了繪畫藝術外,文學、戲劇也同樣主張真實地再現自然。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曾說“戲劇有史以來就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在中國畫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例如,古人繪畫強調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指藝術家的修養來源,行萬里路指藝術家要認真觀察自然。五代山水大師荊誥說“度物象而取其真。明代畫家王覆《華山圖序》中說苟非識華山之形、我其能圖耶”、“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這些都是在說明,藝術來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

3.從藝術形式的方面來解釋藝術。西方繪畫強調形式,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形式主義藝術論”。早在古希臘就有畢達格拉斯學派,就是從形式的角度關照藝術。在這一時期人們發現了黃金分割率、圓球形狀是最美的圖形等。而達?芬奇繼承地提出平衡、對稱、多樣、統一等形式範疇,並將其運用到繪畫藝術中。他不僅注重自然、更注重形式,他對繪畫的色彩、形體、空間關係等形式方面有很多的觀點、論述。18世紀英國畫家赫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強調:美、藝術就是形式,最美的線條就是波紋曲線——蛇形線。他的這一主張在當時和以後的藝術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在當代,形式也同樣重要。20世紀初,英國理論家柯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指出:“藝術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他在評論、介紹法國後印象主義大師塞尚、高更、凡高時,就是從形式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並加以評定的。藝術首先要被人的感官感覺到。音樂是聽覺的物件,而繪畫首先付諸的是視覺的物件,在藝術形式的背後一定蘊含著一定的意義。這種意義包括情感意義、文化意義、審美意義等等。在這個意義背後的線條、色彩,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某種方式神祕地組合在一起的一種成功,就是藝術。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理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分析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時認為,藝術就是媒介物質材料,物質媒介呈現在畫面上這本身就有它的意義。顏料在畫面中的可流動性,物質、媒介、材料等形式本身己是藝術。美國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大量分析了形式的意義,視覺形式在形式之間外在的物質存在著一種形式,和人的視知覺和人的情感有一種聯絡。

二、現代繪畫中對藝術的定義

在藝術發展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抓住藝術的某些特點對藝術定義做了各不相同的解釋。到了現代、後現代主義,對什麼是藝術的闡釋和過去相比又有了很大變化。現代主義還是架上繪畫,還是在原來的範圍內審美和定義藝術。而後現代主義己把原來的藝術準則全部打破。無論從形式還是內涵都有了嶄新的理念。如1917年後現代主義藝術家杜桑認為,一切都是藝術。另一位德國的行為藝術家博依斯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人體行為藝術家柯萊茵搞人體行為藝術。甚至還有人拿屍體做文章,用屍塊、內臟搞裝飾藝術等等。總之,後現代藝術是觀念藝術,它己不把審美作為一種判別藝術的標準,而是以觀念為主導,支撐著藝術的行為,通過反傳統解構、消解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權威、真理等等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消解它的體系。這在本質上是對很多現實問題的不滿,是對西方社會的否定和反叛。

三、藝術的教育功能

1.提高受教育者辨別美醜的能力。美與醜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無論在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美醜以及各種形態都是紛紜雜呈的,要從中把真正的美的物件分辨出來,開展正確的、健康的審美活動,就必須要求審美的每個人都要具備辨別美醜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遺傳的產物,它是每個社會成員通過較長的審美活動的實踐,並在正確世界觀的指導下逐漸形成的。美育作用的理智成分很濃,因此,除了以真正美的物件去薰陶受教育者之外,還應輔以必要的、生動的美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加速這種作用的發揮。人的審美需要是肯定要求得到滿足的,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不予以真正美的物件使之真正得到滿足,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就無法形成、提高辨別美醜的能力。

2.培養對各種美的感受能力。美有各種不同的形態,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有內容美和形式美;有壯美、崇高、幽默、悲劇性的美,還有滑稽、喜劇性的美等等,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為了使受教育者能夠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形形色色的審美物件都能產生應有的美感體驗,就必須以豐富多彩的美的物件去引導我們的青少年,培養他們的感受能力。要使青少年的審美感受力得到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多方面的審美教育。審美一定要注意審美主體,否則面對再美的物件也會無動於衷。給受教育者移入審美靈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們引入美的境界中去加以薰陶,這便是審美的教育。

3.發展創造美的能力。創造美,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應該說,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有創造美的潛在能力。高爾基說:“我確信每一個人都具有藝術家的稟賦,在更細心地對待自己的感覺和思想的條件,這些稟賦是可以發展的。”⑨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把每個受教育者的這種藝術家的稟賦發展起來,為發展這種稟賦創造最有利的條件。我們的審美教育就應該有目的、有意識地去培養、發展、提高青少年創造美的能力。這樣才可以當他們在某一方面有突出創造力表現時,施以適當的教育,培養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或者是培養出一個真正創造美的勞動者,以適應日益擴大的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物體的各行各業的實際工作。當然,我們的審美教育並不僅僅是培養出一些畫家、雕塑家等專門人才,而是要普遍地提高每一個受教育者創造美的能力。

4.塑造優美的心靈。審美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在仍然存在和需要社會分工的條件下,我們並非要去超越歷史,塑造一種在每一行當和藝術門類都有傑出成就的通才和全才。審美藝術教育的具體作用就是在總體上對上述三個方面進行綜合,使得受教育者對美的辨別能力、感受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鍛鍊和發展,使他們的感覺力、觀察力、想像力、理解力、創造力等等一切人類本質能力得到發展。一句話,就是要在塑造優美心靈、和諧心靈的同時,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三方面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