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才智咖 人氣:9.33K
   [摘要] 本文從我國產業內貿易現狀及存在問題入手,分析影響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國家規模和發展程度、人均國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場結構、貿易壁壘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出了促進和發展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策略。
  [關鍵詞] 產業內貿易 問題 對策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與已開發國家之間一直保持了較高的貿易份額,其中對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佔總貿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國就有57%的出口貿易和52.3%的進口貿易是同這些國家進行的,中國和開發中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保持了相對穩定的份額。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上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價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已開發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迫使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出口彼此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又屢屢啟用反傾銷、反規避的訴訟程式以遏制開發中國家產品的出口。所以中國在產業內貿易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問題表現如下。
  1.差異產品沒有特色且技術含量低
  所謂差異產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著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產品。我國產品的差異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異;二是縱向的質量差異。水平差異主要是由於同類產品相同屬性的不同組合;縱向差異則是由於同類產品技術資本、技術密集度的不同,質量高的產品資本、技術含量也較高。由於我國企業對技術的應用水平較低,所以無論是對水平差異的產品還是對縱向差異的產品的生產都不能達到其所要求的標準,因此我們應該運用高科技生產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術含量較高的差異性產品。
  2.產業結構水平低,缺少競爭力
  由於本國的科技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已開發國家能夠生產具有很高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的高技術或高技術密集度產品,而我國卻處於很低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規模經濟效益且差異產品特徵顯著的也只有汽車、機床等,但是它們所佔的比重也很有限。這表明中國在這些產品上還缺乏國際競爭力,即使在高貿易保護下,也是進口多出口少。產業的分工首先是從產業的國內分工,發展到產業間的全球分工,又發展到產業內的全球分工,當這種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
  3.受傳統貿易理論的影響
  受傳統貿易理論的影響,一方面導致了人們對水平型國際分工的意義認識不足,過分強調比較優勢與經濟互補在對外經貿活動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該指導思想也影響了對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從目前看,我國勞動力和部分自然資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可以生產和出口一些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僅僅按照比較利益進行分工和貿易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國際交換中,初級產品和低加工產品的貿易條件正相對的甚至是絕對的下降,而且,由於我國人均資源貧乏,勞動力素質較低,立足於以資源和勞動密集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正在削弱,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會造成我國產業結構的滯後,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4.缺乏產業內貿易的支撐型產業和產業群
  國外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都有龐大的支援性產業和產業群,而我國的很多產業主要集中於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屬於加工型的貿易,只是單獨生產某一種產品,缺乏技術含量,沒有發展其相應的產業群。要提高我國的產業內貿易,僅僅從單一的產業來說是不可以的,應該和其他產業密切聯絡起來。
  5.缺乏高度內部化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巨型企業
  貿易內部化是跨國公司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跨國公司為了克服外部市場的不完善,以內部化市場作為外部市場的替代,通過內部交易和轉移定價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國許多企業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規模不經濟問題。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很低,產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規模經濟,自然貿易內部化程度也很低。這種狀況,無論對企業,還是對整個國家來說,都缺乏合理的經濟性,影響出口效益的提高。
  二、促進和發展我國產業內貿易的對策
  1.大力發展國內產業內貿易,實現規模經營戰略
  我國為了達到產業的規模經濟,可以先在國內實現產業內貿易,進而推廣到在國際上實現產業內貿易。凡是國內能夠生產,而且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技術水平的產品或工序,都可以在同一產業內進行交換,從而在國內實現產業內貿易。同時,國內不能生產的產品或者是還沒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生產的產品還需要進口。主動適量進口部分先進的產品既可以對國內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形成壓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導國內消費結構和生產結構高階化。從國內產業內貿易到國際產業內貿易,不失為發展規模經濟的好方法。
  2.實施差異產品戰略,促進國際產業內貿易發展
  產品的差異化是我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一般地說,對垂直型差異產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費者收入的制約;而對水平型差異產品的需求則受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因此,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應考慮到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者偏好的因素來加強和擴大差異產品生產,從而促進我國同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我國從已開發國家進口高質量的產業內產品,而向已開發國家出口低質量的產業內產品;與中國同已開發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的產品流動方向相反,我國從開發中國家進口低質量的產業內產品,向這些國家出口高質量的產業內產品。由於中國企業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不大,產品價格往往只是已開發國家最終零售價格的1/4或1/5,因而失去了獲得較多利潤的機會。
  3.實施產業化戰略,促進貿易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低水平是制約我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根本原因。實行產業化戰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產業結構促進貿易結構的升級,對於推動產業內貿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要特別重視調整和提高工業結構,致力於緩解基礎產業的'瓶頸制約,並加快支柱產業的發展。為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產業結構,使其能更好的適應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應調整產業政策,加強國際合作;密切出口產業與國內產業的聯絡;加大技術投入力度,提高產業層次和產業水平。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離不開我國現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我國應該儘快實現由產業間貿易為主到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轉變;由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到以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轉變。
  4.培育和建造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巨型企業
  跨國公司是商品經濟和生產社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國際化的必然結果。我國企業的研究開發的投入不足,產品缺乏高技術含量,無論是規模還是競爭能力都不足以與國外的跨國公司抗衡,這對我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中,中國的企業只有儘快將自己打造成跨國集團公司,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我國培育和建造由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巨型企業提供了機會,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經濟規模都為建造大型跨國集團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經濟的強大需要一批民族工業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首先,推動外向型企業向跨國經營和跨國生產轉變;其次,培育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積極、穩妥地轉向跨國公司;這些都需要企業和國家的共同合作。
  5.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
  技術創新與高新技術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沒有科技進步的產業發展只會使低效益的,必須以科技進步作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使其能自我發展與提高。舉個例子,由於在機床工業中大量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德國、英國和義大利所生產的機床在準確性、可靠性、和適應性方面均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而我國的機床產業則沒有運用這些高新技術,因此處於落後的狀態。正因為我國技術水平落後、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對高新技術的應用反應遲緩,所以實行科技創新戰略就顯得非常迫切。我國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創造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我國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在發展高新技術、高新產品上,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潛力巨大。為此,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改善勞動力隊伍的素質,不僅可以提高本國資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術吸收和創新,而且可以為發展產業內貿易奠定重要的基礎,最終推動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相文曹亮:國際貿易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剛體.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和公司競爭優勢[J].國際貿易問題,1993年版
  [3]石靜:中國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基於國家特徵的分析[J].華東師範大學,2006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我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