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的主體性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張揚

才智咖 人氣:2.91W
畢業論文

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第2中學    鄭嘉信   325400
摘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資訊技術作為基礎教育的1門學科,理應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主要從準確定位教師角色、培養學生興趣、交給學生任務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國中 資訊科技 教學 主體性
 
在當今資訊時代的背景下,資訊科技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這使得資訊科技課程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由於目前國中資訊科技課大多采用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得資訊科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筆者認為,要改進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讓學生的主體性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張揚。
    1、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及其意義
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表現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獨立的能動的主體地位得到確認,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和需要,主動利用所提供的學習時空,自主確立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覺調控學習狀態,並能作出有效自我評價的學習行為;其次是指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主體性作用,科學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使其本身的主體性得到不斷的發展。教師在其中起的是主導作用,但這對教師“主導”的要求更高,教師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帶領學生學習,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的需求,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同時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地進行自主、能動和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學會“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並且教師還要防止片面的、靜止的、孤立地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
發揮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可以使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教育觀念和學習方式上產生了1系列的變革,民主、開放、科學的新課程理念被確立,突出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自我教育的主體。相對於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師角色也隨學生的轉變而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1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當課程由專zhi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師生經驗的時候,主體性學習體現出它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開展主體性學習更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能動性、選擇性、創造性和自主性,更有利於塑造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人格。
2、資訊科技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途經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主要從準確定位教師角色、培養學生興趣、交給學生任務等幾方面入手:
(1)教師要準確定位
實施學生主體性教學方式的關鍵是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有準確的定位,要想使學生在資訊科技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主體性,教師就不能做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成為引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同時,教師設計的主體性學習目標要具體,具體到每1個目標都具有可操作性,這取決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對學生的認識程度、對學生的期望值的合理程度。因為學習目標最終要具體化為各種學習任務,如果不具備可操作性,那麼學生就無法在實踐中達成目標。我們知道,在計算機操作中,常常會出現多種方法,而學生對計算機的熟練程度絕不亞於教師,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不深,就容易誤導學生甚至限制學生的思維,這就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正常發揮。筆者就曾經遇到過,在學習建立捷徑圖示這1知識點時,讓學生去探索多種方法,最終找到8種建立捷徑的方法。要在教學實施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時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這1情況不單單指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要了解學生的層次性和差異性,瞭解學生對不同難度的知識學習所適合採用的方式,瞭解學生可能接受該知識的程度,在瞭解了這些之後,所設計的學習目標才易於學生達成。而這些都是主體性學習中教師無論作為主導地位還是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性必不可少的環節。
(2)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慾望異常強烈,能夠發揮出潛在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主體性。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比如:講計算機的儲存器時,不但講記憶體儲器、外儲存器、CD—ROM等概念,還要使學生了解CD—ROM碟片的規格、結構、容量以及CD—ROM的工作原理;講到文書處理時,擴充套件語言輸入法、手寫輸入法、掃描輸入法等最新流行的.非鍵盤輸入方法;講計算機經歷的幾代時,從1946年的世界第1臺ENIAC計算機講到後來的蘋果機、IBM—PC機,到286、386、486,到奔騰Ⅰ、奔騰Ⅱ、奔騰Ⅲ代計算機,這不僅沒有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課業負擔,反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 合理調整知識呈現順序,1般地,課本首先出現的都是些理論性很強的課題,空洞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如果第1節課就滔滔不絕的介紹這些枯燥的術語,勢必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大多數學生只見過計算機,而沒有親自操作過的好奇心理,教師應打破教材的順序,第1節就安排學生上機,這節課只介紹機房的注意事項、安排座次,介紹了計算機的外觀組成,並引導學生開機,利用“紙牌”遊戲練習了滑鼠的使用方法,第2節課安排在教室進行理論課的學習。通過這樣的調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3)交給學生任務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裡完成教師預定的任務。此教學法多用於資訊科技操作方面的教學,其核心在於任務的確定,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定得太少或太易,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任務式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其任務的含義和完成方式不1樣。任務在含義上有以下幾種:1種是運算元量上的任務,如學生學習漢字輸入後,教師要學生完成1段文字的輸入;1種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務,如學生學習指法時,教師要求學生輸入速度應達到多少以上;1種是操作質量上的任務,如學生學會畫圖後,教師要求學生畫1幅完整的畫,要求主題鮮明,色彩協調,充分使用畫圖技巧。完成任務的方式主要有:1種是全體同學都按同樣的要求完成任務。這主要是指教師在講資訊科技的1些基礎操作時,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內容,如:視窗的使用,建立資料夾,儲存和開啟檔案等;另1種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別完成難易程度不1樣的任務,如學生學完指法後,優生、中等生和後進生指法的正確率、速度要求就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學習與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宮永旺:《國中資訊科技課的教學》,《考試周刊》 2007年第33期
        4、免費畢業論文網

讓學生的主體性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