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化模式體育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19W

一、對人文體育觀的解讀

高校人文化模式體育教育論文

我們先對“人文”這一概念進行剖析,對於“人文”這一觀念全球都對其有自己的解讀,但是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雖有有不同但是歸根結底對“人文”的理解還是都比較一致。“人文”主要包括兩層意思:其一便是人性,即以人為本;其二便是如何加強對人的培養與教育,即我們所說的文化育人。對於所謂的體育的人文觀,眾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至今無法達成一致,但是主要的思想與內容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校的體育教育除了要提高學生的體質之外,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心靈方面的教育,要做到身心相結合,做到二者並重和諧統一。當然根據奧林匹克精神,體育教育首先的作用就是要塑造學生良好的體魄,提升學生的體質,塑造學生良好的姿態。但是人文化的體育教育則要求體育教育除了鍛鍊學生的體魄之外,還應該要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健康的心靈和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第二、基於人文觀視角的體育教育應強調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對學生這個“人”的因素進行足夠的考慮與尊重。即在實踐中便是尊重學生的合理的權力,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及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等。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以人為本”,學生作為“人”這個因素,是教育的物件也是教育的結果,更是檢驗教育成敗與否的試金石,因此作為“人”這個因素是體育教育的目的也是體育教育的落腳點。因此我們認為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應對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就是要因材施教,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個性、需求、人生觀價值觀等眾多方面存在差異。

二、當今高校體育教育人文觀缺失的現狀分析

1、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舊式的教育理念,人文觀的體育教學觀念缺失眾所周知現如今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仍然採取傳統的`舊式教育模式,而這種教育模式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非常的機械化,比較注重實踐,輕視理論。體育實踐課因此佔有絕對的課時比例,忽視了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在課堂教學當中適當的加強體育理論的教學會使得學生更好地參加體育實踐,從而推動實踐的發展,使學生能迅速的掌握實踐知識掌握體育技能,縮短所需花費的時間。同時大學體育教育內容相對較空洞,缺乏實用性以及缺乏對不同學生的針對性,理論知識的匱乏,單純的降調實踐,強調體育的目的是增強體質和提升身體素質,這樣的教育模式註定是要失敗的。沒有理論的指導,將會使得實踐當中事倍功半,不僅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因為缺乏理論的指導,使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識,從而在實踐過程中使自己受傷,這樣反而達不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2、教學模式落後,機械性嚴重,並且忽視了作為“人”的本體價值由於受傳統舊式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們的高校體育教學的機械化非常嚴重,還是停留在傳統的以老師、課程和教材這三個要素為主的時代。體育當中過分注重教師的作用,還是一位強調以教師授課為主,忽視了作為體育教育的最終物件——學生。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當中並不是被動的機械的服從,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那麼體育教育最終是不成功的。傳統的教育模式過於注重教師的作用,完全忽視學生的作用。這二者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者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認可度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將會影響授課的質量。這種模式的體育教育理念把體育教學看做一種附屬機制,一種完全用來滿足社會需求的工具,徹底忽視了人性的需求和人的主體性,完全弱化了體育教育的內在價值。

三、高校體育教育人文化模式的建立

1、全面推進與落實體育教育的人文化與素質化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教師必須要樹立人文精神人文觀,要把學問、學習、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要掌握良好的知識結合和科學化的思維方法以及良好的人文底蘊,從而來能啟發學生進行創新學習。學生作為教育過程中的另一方主題同樣也應該樹立合理的發展與成長觀。當今的體育人才除了要有過硬的紮實的體育學理論知識做底子外,還應當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能,使得二者能完美的協調統一。更為重要的是還應該要具備一定的人文底蘊。因此要有自己有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修生養性建立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學模式要始終圍繞學生體育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便是學生,因此要糾正這種錯位的意識,認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模式,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去發展體育教育。我們在實踐體育教育時,應首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在在教學當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能發揮指路人和領航者的作用。要努力啟發學生,帶著思辨精神,勇敢的質疑知識,勇敢的進行辯論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時課堂應加大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教師在體育教育過程當中應對學生做到充分的尊重和關懷,並且引領學生追求正確的價值觀。更進一步的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特質,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的進行摸索,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不斷地進行教育的創新,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