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才智咖 人氣:3.26W
試論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論文摘要:“成本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主幹課程,特點是應用性、系統性較強,且特別注重實務操作。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和“模擬實訓”,可加強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準確進行成本核算,順利完成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

  論文關鍵詞: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思考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查爾斯·霍恩格倫這樣描述成本會計“在商界任何一項成功——從偏僻的小店鋪到最大的跨國公司——都需要成本會計的原則與實務”這句話表現了成本會計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成本會計的應用性特點。“成本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主幹課程,成本會計核算內容在各行業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確,才能準確核算企業的利潤並促使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會計課程是以製造業成本核算為主,製造業成本核算過程又是枯燥、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各種分配方法、大量的計算公式感到“眼花繚亂”。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在“成本會計”授課中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應用型專業,高職學生畢業後基本上都從事會計核算具體工作。成本會計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成本會計課程不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更需要在實踐中學會針對不同生產特點、組織形式、管理要求,進行綜合的成本核算與分析。由於企業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業不可能讓學生接觸到成本核算,學生到企業去實習成本會計是不現實的。目前高職學校成本會計教學大多以課堂教學為主,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
  (二)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
  “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以傳統的講授法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講授法教學主要藉助授課教師的口頭語言講解知識,闡述、分析知識間的聯絡。講授法教學之所以長期一直沿用,有它的優越性,講授法的優越性在於以講授為主的'知識傳授方法具有高效率和經濟性的特點。而這種高效率是不利於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單一講授法教學方法的不足日益明顯。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區分
  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多,如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互動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順序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五種;製造費用分配方法有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有在產品不計算成本法、在產品按年初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約當產量法和定額比例法七種。對於上述分配方法,學生除約當產量法中對“約當產量”感到不好理解與計算外,單個計算方法來說則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學生容易張冠李戴導致計算錯誤。這是課程特點決定的一個教學難點。
  (四)教學課件多,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而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又主要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課本的選擇尤為重要。雖然市場上成本會計教材版本很多,許多教材附有電子課件,但課件內容單薄,幾乎是教材的“縮影”,作用不大。許多高校建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製作課件,但由於成本會計涉及的計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課件僅把計算公式和過程表現出來,不能實現過程與資料形象的統一,給學生學習和理解帶來不便,教學效果不佳。
  (五)從知識應用角度看,學生一般直接從高中進入大學繼續學習,沒有任何生產和實務經驗,對成本核算中哪些屬於已知資料,哪些屬於未知資料,已知資料的形成途徑和來源等不清楚,因此無法理清成本資料之間的邏輯關係,難以將學習過程中的成本核算過程與具體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和成本核算過程建立比較直接明瞭的聯絡;無法針對不同生產特點和型別的具體企業,組織成本會計工作,及時準確核算成本並編製成本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