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4W

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生活相處最緊密的人,其工作態度、教育方法等,都將對學生獲取知識,特別是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班主任教育的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鑑!

班主任教育教學論文

班主任教育教學論文1

班主任是一所學校裡全面負責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工作的教師。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也是一個班級中全體任課教師教學、教育工作的協調者。班主任是凝聚一個班級學風、教風、班風的指向標和可靠力量。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說:班主任是學校裡最苦的崗位,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尤其是九年級的班主任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更加辛苦。筆者擔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感觸良多,有幾分疲憊,也有幾許收穫,咀嚼過失敗的苦澀,也品嚐過成功的甘甜,經歷了一次次酸甜苦辣的心靈歷程,筆者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光榮而又神聖的工作,也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筆者認為作為班主任,要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並將會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筆者一直遵循“嚴要求,高標準”的工作準則。現根據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筆者談談當班主任的一些經驗和體會,以求方家指教。

一、班主任必須重視班委班風建設

國中學生尤其是國中畢業班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打工的選擇,是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筆者認為要建設一個好的班級,就必須培養好的班風,這個班的成績才能穩步上升。而好的班風,離不開一批優秀的班幹部,所以每接一個新班級,筆者第一件事情就是精心培養、組織一批優秀的班幹部,並要求班幹部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有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如果班上有什麼異常情況,要在第一時間報告給班主任。筆者對一個新班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建立班級口號、班規、班級誓言、目標等。今年筆者所教班級的口號是“班級是我家,建好班級靠大家”,班級目標是“超越夢想,放飛希望,勇爭第一”。班級誓言是:父母過去的辛酸,我們已無法改變,我們要努力奮鬥,孜孜不倦,讓父母體味未來的甘甜,讓微笑寫滿父母疲憊的臉龐,讓驕傲掛在教師欣慰的臉上,讓希望圍繞在我們的身旁,讓未來因拼搏更加輝煌,灑下汗水,定有豐碩成果,能力拼搏,定有金色收穫。我自信、我自強、我成功,這就是我們的莊嚴承諾!我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筆者做的第三件事是評出每週一星,即每個星期就學習、紀律、衛生、成績、寫校園稿等各個方面突出的同學用積分的形式顯現出來,誰的積分最高,誰就是班上的每週之星。每週週末給予獎勵,並在後面的每週之星專欄上貼上紅五星,寫上大名,讓全班同學向他(她)學習。當然,也有例外,譬如:籃球周,運動會周,元旦藝術節周,評出打籃球最好的一個成員,運動會最突出的一個成員,藝術節表現最好的一個同學等。評選“每週之星”的目的是儘量發現每個同學的閃光點,並對他們的行為和優秀表現加以肯定和獎勵,以激發他們在前進路上昂揚的鬥志。

二、班主任要主動與任課教師加強聯絡

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地和任課教師聯絡,要兼顧班上的各門功課,及時瞭解班內的學習情況,針對某些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拖拉,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問題和現象,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並與任課教師一道及時解決問題。筆者組織了互幫互學的活動,讓學習上好生帶動學困生,如針對作業拖拉現象較為嚴重的情況,筆者指派幾個認真負責的學生,對有嚴重拖拉現象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檢查,查詢拖拉的原因,找到解決拖拉問題的途徑,讓他們幫助這些同學及時把作業完成等。可能有些方法不夠妥當,以致效果不夠理想。但筆者會繼續努力和任課教師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把班級管理得有條不紊。

三、班主任要把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班主任工作中,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做得成功與否,決定著班風能否最終好轉。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筆者的原則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一般不用“武力征服”,“武力征服”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筆者始終認為,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為國中教師,要根據國中學生的特點,多從情感上打動他們。批評他們大多數不在公開場合進行,時時保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明白老師是尊重他們的,並對他們進行細心、耐心的教育,從不間斷的鼓勵。筆者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教師的誠心終有一天要打動他們。班主任在平時要對學生多進行一些自理、自立、自強的培養,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因勢利導,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以點帶面促使學生全面進步。

四、班主任要經常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絡,堅持家訪

家訪是班主任獲得第一手育人資料的重要途徑。通過與學生、家長交流,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學生個性,在家表現和家長的希望、要求等,為今後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筆者經常性地進行定期家訪,對於後進生更是家訪多次,在家訪中指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有的家長只知道溺愛孩子,而有的家長對孩子責罰過度。為了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筆者利用空餘時間充分進行家訪,或者請家長到學校,或通過電話、網路等多種渠道與家長溝通,共同探討教育工作,筆者並且非常重視每學期的家長會,會前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把一學期的工作計劃、工作安排向家長彙報,求得家長配合,對進步明顯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對退步幅度較大的學生,和家長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使他們迎頭趕上。通過家長會,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明確了從哪些方面配合學校教育孩子,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班主任的親和力是建立師生感情的關鍵

平時筆者主動深入班級,多與學生接觸,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和思想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課間經常到班裡轉轉,看看學生在幹什麼。發現打鬧的,及時進行制止,並給予批評教育。同時,為了全面瞭解學生,我還準備了一本班級留言冊。每星期給學生寫一段話。學生有什麼看法、想法、建議也可以寫在上面,也可以直接告訴老師。筆者欣喜地發現,經過努力與學生的關係拉得更近了,筆者寫給他們的開學寄語,教師節的祝福,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期望。

總之,班主任工作中不能缺少愛。愛是尊重、愛是寬容、愛是責任。教師用汗水播種希望,學生才會用青春超越夢想。筆者發現,在與學生交往中,教師投入的情感深一些,給予的關愛多一些,學生便會對教師的理解多一些,親近多一些,同時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濃一些。作為班主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和熱情,學生不但學業成績會獲得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學生在為人方面,定會收穫更多驚喜。

班主任教育教學論文2

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並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髮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於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絡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認識性德育課程。認識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歐美國家德育課程發展史看,從學校教師、校長對學生進行的比較零碎的勸誡、說教、講演,到《聖經》學習、公民課、社會課、道德哲學、哲學研究、道德科學等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德育課程,都屬於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道德品性的知識性德育課程。這種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及其具體的實施方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七年級直在歐美學校中普遍存在著,也正是從那時起,由於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等因素才受到人們的批評與否定。當時,從理論角度對這種“傳統品格教育”提出批評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論著中,杜威批評“傳統品格教育”中直接講授道德規範或美德知識的方法與方式實質上是將道德教育變成了“特定的問答教學”,“關於道德的功課”,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效的。

對於歐美學校中傳統德育課程的性質與效果作出科學的否定性評價與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哈桑與梅領導的“品格教育研究會”對當時的德育——“品格教育”進行了科學研究並得出了否定的結論。這一研究發現:人們在口頭上主張誠實是道德的.價值,但與他們的實際行動毫無本質關係,一些要欺騙的人在口頭上會與不欺騙的人一樣或者更激烈地反對欺騙;教師在班級內認為的誠實的人數與實驗測量出來的人數不相符。

這一科學角度的研究與前述社會變化、理論家批評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不僅證明了傳統德育課程,特別是知識性德育課程的不合理性與無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導致或加劇了傳統德育課程在學校中的被否定與消失。

從中國德育工作的最近幾十年歷史與現狀看,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方式與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類:1.名稱不一的各種“正規”德育課程,如公民課、大學生修養、法律基礎課、思想品德課、中共黨史或中國革命史(及國際共運史)、政治理論課以及各種集會與活動中的道德談話。我們將這一類課程稱作“知識性的”或“理論性的”德育課程;2.課外與校外各種班、團活動及其它校內外德育活動。我們將這一類稱作“活動性的”或“實踐性的”德育“課程”;3.“各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即有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作用。這種德育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其積極作用,而且現在仍在發揮作用。但是,從具體的分析看,這種德育課程體系一方面表現出繁多、過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卻存在著不完整、在應該予以重視的地方沒有給予注意的問題,例如,上述第三類德育因素或德育“課程”經常因為它是隱蔽的或無形的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第二類各種旨在德育的活動在多數情形中常常會變成各種單純的道德行為“訓練”的活動,從而在實際上效果不大。至於第一類各種“知識性的”或“理論性的”德育課程,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第一,在這種德育課程中,被用來教給學生的是被編成各種形式的教材或教科書和學習資料中的“有關道德的”知識(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觀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們是倫理學與道德學或道德社會學中的知識內容或觀念體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識與觀念,而不是道德與道德教育意義上或範圍內的“道德知識”(MoralKnowledge)與“道德觀念”(Moralldeals)。對於前者的教育與學習在本質上只是一種智育範圍內倫理學的知識性教育與學習,只是一種“特定的問答教學”或“關於道德的功課”;而對於後者的教育與學習,只要其正確合理,就是一種真正的德育意義與範圍內的教育與學習,它將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真正能影響與指導其實際道德行為的那種道德認識、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學校的這一類德育課程中,存在脫離學生實際情況與發展水平、接受願望的現象。第三,知識性德育課程的內容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缺乏自身的穩定性、邏輯性與科學性。

總之,這種“知識性德育課程”或“理論性德育課程”,因為其“道德功課”的性質與一定程度的“空洞說教”的缺點,在其對學生的實際影響或“教育”作用上,從積極方面看,能讓學生們“學會”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識或觀念,即“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認識、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方面就收效甚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