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的路徑建設

才智咖 人氣:1.79W

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亟待培養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的路徑建設

1.摒棄累教,倡導樂學

現實教學中,很多數學教師往往注重個人的課堂表現:示題後,不容學生思考,即刻解答;面對難度較大的題目,一個勁地提醒學生,生怕耽擱時間、影響進度;碰到“一題多解”的數學題,如竹筒倒豆子似的給出思路、提供方法,迫使學生跟著“感覺”走.教師非常投入、自我陶醉,學生疲於應付、懵懵懂懂.課堂上,只知道教師講解了多少,而不知道學生學會了多少;教師處於清醒狀態,學生處於糊塗狀態.課餘,面對學生上交的過程紊亂、結果離譜的作業,教師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雷霆大發.筆者認為,這樣的結局,是教師的累教導致的、學生的疲學造成的.累教而無成效,為何不設法讓學生樂學呢?

2.教會方法,關注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後,有助於提高效率、促進進步、培養主動意識和探究能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高度關注,設法啟用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改變教學模式

嘗試:讓學生當“小老師”.自行提問與回答,老師總結.

筆者曾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有效嘗試:讓學生當“小老師”,代替筆者授課.當“小老師”進行提問時,其餘學生能夠更大膽地回答;當“小老師”的講解遇到麻煩時,同學們紛紛舉手質疑、反駁.一時間,好方法似乎“從天而降”,整個課堂立刻洋溢著無拘無束的“爭吵”快樂.

學生1:連線DE,由摺疊問題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設AE=x,則DE=BE=4-x,因為AD=2,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算出BE=

52,要求tan∠BCE,可見還要求BC的長,由直角梯形常用輔助線想到作高,作DH⊥BC,垂足為H,設BC=y.眼看水到渠成,學生1將一步之遙的“成功”留給了學生2回答:放到Rt△DH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之.

學生3:立即高高地舉起了手,展示了更方便的方法:

連線BD,由DE=BE,CD=CB,可證DB垂直平分EC,而∠ABC=90°,這樣就構造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這樣的基本圖形,易證:∠BCE=∠ABD, 所以tan∠BCE=tan∠ABD=12.

話音剛落,同學們便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學生3簡潔的.思路令所有人折服.

學生4:我還有更簡便的方法!

過C點作CM⊥AD交AD的延長線於點M,由∠A=90°,∠EDC=∠ABC=90°,這樣構造了K型相似,所以tan∠BCE=tan∠DCE=

DEDC=ADMC=

24=12.學生4陳述完畢,

以上,與其說“小老師”的表現令人羨慕,不如說“小老師”自己收穫了信心、提升了能力.

通過學生對這道題的解答,筆者受益匪淺:放到摺疊以外的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去解題;直角梯形問題通常採用輔助線作高法;解題時要充分利用基本圖形,比如,學生3,利用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進行換角,學生4通過作垂線構造了K型相似,通過換線段,使問題更易解決.

這雖然是一道填空題,筆者課前只想到了一般方法,跟學生1講的思路一致,學生3和學生4的思路,令我大開眼界,讓我不能也不敢“小視”學生.通過學生的展示,激活了全班同學的思維,充分發揮了這道題應有的價值,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想必,全班同學自主學習的熱情,一定被激發.

2.發揮制度效應

在我的課堂上,每個人都有當“小老師”的機會;每逢表演,儘量推選“新人”.為了確保新模式的常態化,筆者與班級學習骨幹共商確立了制度:每節課的尾聲,對“小老師”和他的“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評選出“優秀小老師”,即聲音洪亮、條理清晰、具有較強板書能力的同學;評選出“優秀學員”,即積極動腦、踴躍發言的同學;評選出“優秀小組長”,即根據各組的“後進生”是否能較好的扮演“小老師”角色而定.當場公示結果,有效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在週末,彙總一週的課堂表現,將每個同學的進步情況通過家校通傳送給家長,進行表揚.有了制度做保證,學生的激情就被點燃,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現在的數學課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濃烈的氛圍:組長們在用心輔導自己的組員,組員之間時常激烈地探討解題思路,絕大多數同學在解題時表現得十分專注,敢於向“小老師”挑戰以及勇於大顯身手者,層出不窮.制度營造了氛圍,制度更產生了效應.

參考文獻:

[1] 劉東昇.讓學生在 “講題”中提高數學能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1(7).

[2] 國中數學新課程標準,2012.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國中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