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意義建構教學探索論文

才智咖 人氣:4.5K

根據新課標理念及現行的中學生物學教材編排情況、教學實施情況、人們的認識等主、客觀方面的諸多因素,我認為在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利用“意義建構”來達成新課標理念的實現。以下是一些促進“意義建構”的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意義建構教學探索論文

一、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促進“意義建構”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原來經驗而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要使新知識真正與舊知識一體化,不僅需要利用學生頭腦中與新知識一致的知識經驗,作為同化新知識的固定點,而且還要看到學生已有的、與當前知識不一致的知識經驗,看到新舊經驗之間的衝突,並通過調整來解決這種衝突,轉變原有的錯誤概念。學習不僅是新知識的獲得,而且還意味著對既有知識的改造。在生物學教學的許多知識點和轉折環節上,學生認知結構的平衡由破壞到新的平衡,要承受較大的心理負荷。減少學生心理負荷的辦法就是要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合拍、和諧。如在“內環境與穩態”的教學中,學生對巨集觀上的“生物與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穩態”已經有所瞭解,但對人體中的所謂“內環境”及其“穩態”無法理解。教師首先要揭示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只是維持相對穩定的具體方法不同,前者的所指“環境”是指生物生活的“外環境”,而後者所指的“內環境”是指人體內細胞所生活的“環境”。這正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熱情。

二、建立教學情境,促使“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聽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因此,教師應儘量想方設法多展現現實生活、生產實踐中的資料,讓學生去感受和體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無土栽培與塑料大棚生產”的教學中,首先創設現實情境:展示預先準備好的無土栽培的系列作品——洋蔥,既讓學生親眼目睹了有絲分裂的實驗材料——洋蔥的培養方法,又感受到了無土栽培的作用。再展示有關文字材料及圖片資料,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然後創設問題情境: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設定如下問題來實現的。

①傳統農業生產中的農作物是栽種在土壤中的,土壤為它們的生長髮育提供了哪些物質?

②有同學認為增施農家肥,就是讓農作物多吸收一些有機物,你認為對不對?

③你認為配製無土栽培營養液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為什麼?

④如果出現不正常的情況,有什麼解決措施?依據的原理是什麼?

⑤如何提高無土栽培作物的產量?如何提高無土栽培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在上述問題情境下,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相互討論甚至辯論,而此時此刻,教師絕不是一位旁觀者,而應該作為一名探究者參與到討論中去。當師生討論結束後,由學生派代表在課堂上交流、補充和完善對問題的看法。教師也可以作為一名討論者,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質疑,並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進入更深一步的理解。但要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切忌在學生討論還沒有結果時,就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來代替學生的思維。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創設一種“自由安全”的心理空間,有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的抑制因素,使學生敢於提出疑惑、發表意見、挑戰權威。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愉快”的心理體驗。這樣也就促進了學生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方法,就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應該至始至終扮演一名嚮導而不是一名裁判。

三、開展教學對話,促成“意義建構”

在哲學家馬太利普曼看來,對話是參與者為了快速解決他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因而將彼此視做合作者來共同研究、探討問題。“對話”式教學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獨白”之侷限,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單向傳授轉變為師生互動。但是,這種“對話”式教學並非是取消了“獨白”的“對話”,而是容納“獨白”於其中的“對話”。在“對話”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言說”的主體,學生也是“言說”的'主體;教師能夠“獨白”,學生也能夠“獨白”。所以,“對話”式課堂教學基本上就是由作為片段的師生各自的“獨白”連結、融合而成的。要減少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低水平、低質量的“獨白”,大力倡導學生主體的“獨白”,要在師生相對平衡的雙主體之“獨白”交鋒的層面上,使課堂成為師生真正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對話”的場所,從而促成學生的“意義建構”。

四、加強教學合作,利於“意義建構”

教學合作既可以發生在教師與教師之間,又可以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還可以發生在學生和學生之間,這樣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發揮群體效應。教學交往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價值賦予、形成和創造的過程,即要求教學儘可能發展個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最終達到成熟和具有獨立的能力,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態度。教學交往一般包括學生—學生的交往關係和教師—學生的交往關係。在交往行為中,學生幫助學生比教師幫助學生更有效,也許學生更能瞭解對方的“最近發展區”,所以,學生的講解更容易被另一學生理解、接受。如有一個學生對“細胞的減數分裂”的知識搞不清,我就耐心地、深入淺出地講給他聽,並且把減數分裂與前面學過的有絲分裂作了比較,他的同座也湊過來聽,結果,我講了幾遍,這位同學還是一頭霧水,未聽明白。這時,他的同座聽懂了,主動要求講給他聽,後來,這位同學終於聽明白了。這也說明加強合作教學有利於學生的“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