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於深化對科學勞動認識的幾點思考

才智咖 人氣:1.15W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科學勞動;收入分配

淺談關於深化對科學勞動認識的幾點思考

[論文摘要]當今世界,科技已成為推動經濟的第一要素,不少人開始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質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認識馬克思關於科學勞動的理論,並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科學勞動的性質和範疇的認識,對於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正確評價科技工作者的勞動貢獻和促進我國科技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原子能的運用、海洋技術、生物科技和空間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個人計算機的運用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標誌著人類已經進人了一個新的資訊經濟時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進步已取代資本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0%—80%。為此,有人開始懷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已經過時,應該用所謂的“科技價值論”或“資訊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馬克思關於腦力勞動和科學勞動的論述

    學術界有人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歸為體力勞動價值論,認為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只有體力勞動創造價值,腦力勞動並不創造價值,這是毫無根據的。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也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或者說,把以腦力勞動為主或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各種勞動分離開來,分配給不同的人。但是,這一點並不妨礙物質產品是所有這些人共同勞動的產品。這表明,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又包括腦力勞動。

    馬克思也非常重視科技和管理等因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他在關於“總體勞動”的論述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勞動者的一個器官,完成它所屬的某一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指出:“在總體勞動過程中,有的人用手工作,有的人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的體力勞動者或做十分簡單的粗工,於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由此可見,馬克思從未認為只有體力勞動才創造價值,而是也強調腦力勞動和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馬克思高度重視科技勞動在價值形成尤其是決定價值量大小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不變,但是,生產商所需要的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的變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不僅肯定科學技術在價值形成和對價值量大小的決定作用,還特別重視它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決定性作用。他說:“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的取決於在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的取決於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於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

    二、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

    自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後的近兩百年間,人類已經經歷了兩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人類正在迎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如果說前兩次科技革命把人類從體力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話,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即將到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則是把人類從腦力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極大的增強了人類的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20世紀初,社會經濟的增長只有5%到2.0%是靠科學技術獲得的,而目前已開發國家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貢獻率已高達60%以上。據統計,美國國民收人的50%,工業產值的58%,都是靠資訊科技取得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科學技術是否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