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子的民本主義

才智咖 人氣:1.22W
孟子的民本主義接觸到了社會命運是由民眾決定的還是由天子、國君、公卿、大夫決定的這樣一個歷史觀的根本問題,並且從歷史的見地來看,作出了比較正確的回答。它在中國思想史的程序中,無論從政治學說上看,還是從歷史觀上看,都是一個重大進步,在中國歷史上直到近代民主主義傳入中國以前,它都是起積極作用的。雖然由於歷史的侷限,這個民本主義思想體系包含著不可克服的自相矛盾。

下面我們先討論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然後分析其歷史侷限性及其歷史地位。

一 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

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的,二是經濟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主義從民眾與統治者的`最一般的關係上,把民眾當做天下國家的根本,把天子、國君、大夫等統治者當做從屬,統治者是為民眾辦事的。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第十四章)

先解釋“民”字。“民”的含義有其歷史的演變。

“民”,據郭老考證,“是眼目的象形文”,意為“橫目而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為奴徵”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頁)。也就是說,在奴隸制時代,“民”是專指奴隸的。《詩經·大雅·假樂》:“宜民宜人。”毛亨傳:“宜安民,宜官人也。”朱熹注:“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庶民”即奴隸,“人”即奴隸主。西周奴隸制社會實行“世卿世祿”制,所有奴隸主都是“在位”的,即都是做官的,所以“百姓”又是“百官”,而奴隸是無姓的。從春秋中期以來,各諸侯國相繼發生了由奴隸制到封

論孟子的民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