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按摩與汗法-張從正學說的現代應用與詮釋

才智咖 人氣:3.07W

關鍵詞:張子和平 補法 刺血 按摩

刺血、按摩與汗法-張從正學說的現代應用與詮釋

在大學攻讀中醫時,只知道張從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從事中醫臨床,知道張氏又是心理療法高手。說實話,那時候我對汗法的理解僅僅還侷限於狹義的。至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從事按摩治療,才逐漸讀懂張氏廣義的汗法,特別是在應用了剌血方法。進一步鑽研刺血理論,對於我們今天攻克按摩臨床中的疑難病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張氏認為:凡邪之在表, 都可應用汗法。“風寒溼暑之氣,入於面板之間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凡風寒邪氣,結於面板之間,藏匿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走注疼痛,麻痺不仁,以及四肢腫癢拘攣,可用汗法。”《儒門事親》卷六至卷八“十形三療”中錄有62例病案,運用汗法(包括刺血針剌)51例,其中單用或並用外治發汗達34例。其雲: “灸、蒸、薰、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 凡解表者苦汗法也”(《卷二一1一二》)。現舉按摩與剌血以證之。

“傷寒勿妄用藥,惟飲水最為妙藥, 不可使之傷,常令揉散”。“時時使人槌其股, 按其腹,”“取其玄府宣通, 氣液流行, 驅邪外出之效”(《卷七·九十六》)。提出:“聖人剌熱五十九刺, 為無藥而設也,皆以開玄府,而逐邪氣與汗同”。“血實者決之。決者破其血也。” (《卷五·八十》)“出血之與發汗, 名雖異而實同。”(《卷一·八》)其發洩逐邪, 疏風宣毒,通經散淤, 決壅瀉火, 清靈苗竅, 與運用汗法機理類同,且取效更捷。“發,謂發汗,然咽喉中豈能發汗?

出血者發汗之一端也”(《卷二·二十一》)。張氏用刺血法治療頭面五官的紅腫熱痛諸證,面板科的癰疽癬瘤及風搐、嘔血、腎風等20餘種內、外、五官、鍼灸、按摩科病症。

臨床常見到痺症,按摩到患者的.面板至溫熱潮溼感,肌肉鬆馳、血管舒張、氣血流通、出汗排邪。有酸脹疼痛較重者,雖經按摩緩解,不久又“捲土重來”。這是外邪使玄府嚴重閉塞造成的,加用火罐,增加血液迴圈,拔邪氣開玄府,常常能達到單是按摩所難以達到的功效。更有瘀血積聚重者,按之嗷嗷叫,無法立即按摩,強行按摩,肌肉緊張,病人疼痛難忍,醫生勞苦不堪,不但無功反而有害。用阿是穴(有人稱“敏感點”或“扳機點”)點剌出血拔罐,瘀血去,壓力減,然後再行按摩,常常化力少、收效大,何樂而不為呢?除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頸、肩、背、腰、腿疼)外,還治療外感高熱,帶狀皰疹疾患, 並取得滿意的療效。

在臨床之餘, 翻閱《刺血療法》(王秀珍等著)一書,看到張從正先生中年患眼疾,經眼科姜仲安大夫刺血取效後,很有感嘆地說:“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學醫半世,尚缺此法,不學可乎?”身有同感,立即引起共鳴。按摩治療緩解症狀雖然好,但療效不夠鞏固,針對性不夠強,疑難病症難拿下,內心非常痛苦,通過張氏刺血療法的啟發,提出了人體囊性物體模型。) 上模型能提示刺血(拔罐)按摩與汗法的內在的聯絡,指導臨床實踐,攻克疑難病症。

附:人體囊性物體模型簡介:人體是一個大的囊狀體(佛學中稱之為臭皮囊),裡面的組織器官, 經絡血管肌肉象各種形態、不同質地的囊。內外力和囊中物質的作用,使囊體發生改變,通透性受到影響,按摩是囊外加壓(擠壓),使囊內氣液激盪、凝固物(瘀血)散開,囊壁的能透性改變(囊壁大多具有半透膜的性質)。囊壁會有氣液滲出(如出汗),氣囊稍稍變小。微針、剌血針、針刀增大囊壁通透性,拔罐產生負壓,作用於囊壁,增加囊內物的吸出,使囊體恢復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