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建構主義理論在中醫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5W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中醫教育

淺議建構主義理論在中醫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運用不僅帶來教學形式的改變,更是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變革。其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1]。筆者結合多年中醫教學實踐,認為在中醫教育中合理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1 建構主義理論符合中醫理論體系構建的特點和發展

首先,建構主義理論符合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特點。由於中醫理論比較抽象深奧,學生難以理解掌握,但中醫理論的形成又具有源於生活的特點,如生活中“水能滅火”,中醫五行相剋中就有“水克火”一說。

而建構主義則強調,學習者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2]。因此,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中醫學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學生的知識,將更有利於學生掌握中醫理論。

如《中醫基礎》是中醫學的主幹課程之一,是入學後的第一門專業課,理論性、敘述性強,概念過於抽象,對於剛接觸中醫學的新生,確實會覺得艱澀、枯燥、難懂,學習興趣不濃、信心不足。此時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在《中醫基礎》教學中自覺地滲透建構主義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在學習陰陽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黃昏太陽落山時的大山,通過對照大山的向陽和背光兩面的不同,讓學生自己體會陰陽“是什麼”,再提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晝與夜,水與火”等內涵的陰陽歸屬,最後再提出陰陽的中醫學概念,並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對一些中醫的作用和物質加以陰陽的辨識;在可能的條件下,還可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陰陽學說的內涵。

其次,建構主義理論符合中醫學科的實踐特點。中醫學是一門操作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鍼灸學中許多技能如點穴、針刺、電針、艾條灸、拔罐、梅花針叩、耳針、頭針、穴位敷貼、刮痧等操作都需要通過實踐來獲得。但我們發現,傳統中醫學校教學中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之間是割裂的,知與行之間是分離的,最終造成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面對病患茫然失措。

而建構主義則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1]。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提供典型病例、模型操作、規範化案例等方式創設情境構建(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並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充分發揮學生個體或團體的自主學習和實踐完成知識構建。

如在講授推拿手法學時,採用文字、圖片、動畫、視訊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尤其是通過計算機資訊技術模擬推拿臨床實習帶教的情境,給學生以強烈的感官效果,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更直觀地去模仿和掌握這一技術,然後再分組討論和演練,獲得較好的效果。

第三,建構主義理論有助於中醫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繼承。中醫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帶有傳統文化的本質和特性。而傳統的中醫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的往往是一個個相對孤立的知識點,也即是學到的是“中醫之技”而非“中醫之道”,其主要問題在於沒有按照中醫自身的知識結構層次把合理的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交給學生[3]。

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設計進行中醫知識點之間的相關連結,在教材的資訊組織結構處理上可以按章節由縱向主線進入,也可以問題為中心橫向展開,讓學生多角度學習課程的知識內容,並對整個課程的邏輯框架都非常清晰,獲得一個完整有機的'中醫知識體。如在教學中講解“崩漏”時,可縱向以崩漏為題,展開講解女性的生理特性、病理特點、症狀表現、理化檢查的結果、治法方藥及飲食調補,還可橫向涉及病邪、氣血的特點及主要臟腑與氣血化生的關係等相關知識,使學生的聯想思維活躍起來,自然地進行新舊知識、相關知識與內容的相互聯絡,融會貫通,開闊思路,活躍思維,鍛鍊了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建立起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如辨證論治和整體觀),進一步理解中醫的精髓。

最後,建構主義理論有利於中醫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目前,中醫專業畢業生就業日趨艱難,這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原因雖然眾多,但最根本的問題恐怕還是人才的質量問題,而人才的質量問題則與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優劣有著必然的關係。

面對發展迅速的現代醫學,面對日趨嚴重的“生源質量差-畢業生質量差-就業率低-生源質量更差”惡性迴圈的現狀,中醫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否則不要說發展中醫學,就是連生存都受到威脅[4]。

因此,振興中醫的關鍵在於中醫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傳統中醫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而缺乏對問題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見解,批判性和獨立性受到壓制,求知慾也被消磨在機械、枯燥的學習活動中。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把發揮首創精神、將知識外化和實現自我反饋作為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個要素[2]。因此,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中醫教學實踐,以如何發揮學習者在教學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重點,與培養創新型、實用型中醫人才的目標相一致。

2 建構主義理論應用於中醫教學的注意事項

2.1 要理順“學”和“教”兩個中心的主次關係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的發生內因是“學”,外因是“教”,外因“教”通過內因“學”而起作用。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但中醫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中教與學的矛盾地位也是不斷變化的。在某些情況下,學是主要矛盾,在另一些情況下,教可能成為主要矛盾。所以,要反對絕對的“以學為中心”,或絕對的“以教為中心”的觀點,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認知風格、知識水平、態度以及動機等因素)結合教學的內容特點動態適時調整。如在學習氣血理論時,由於“氣”較抽象,而“血”則相對具體,對於前者可以適當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發揮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對於後者可以更多的利用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

2.2 要注意“協作學習”有效有序進行

建構主義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2]。但“協作學習”在中醫教學實際中容易出現組織鬆散、效率較低、形式化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需要構建的學習內容要明確化,選題要精緻,使學習者準備方向明確,避免跑題;②給與的準備時間要充分,既利於學習者有完整的前期思考過程,又利於資料的準備,避免討論時言之無物;③教師要提供合理的線索,引導協作學習的正確方向;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課堂調控力,保證討論的有效進行,並隨時記錄協作學習的精彩要點。

2.3 要合理正確運用資訊科技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網路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其影響日益擴大。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能機械地運用資訊科技,如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而忽略了教師和學生本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3 結語

在中醫教學中引入建構主義理念和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醫理論,實現新時期中醫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1(5):74-81.

[2] 張建偉,陳 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0(4):21-23.

[3] 吳麗麗,嚴 燦,徐志偉.現代教育技術在中醫教育中的運用及思考[J].2004,23(2):25-26.

[4] 戴恩來.關於中醫教育模式的有關理性思考[J].甘肅中醫,2005,18(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