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對西方社會的重新吸引

才智咖 人氣:2.31W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影響力的擴大,現代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是一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社會吸引的論文範文供閱讀參考。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對西方社會的重新吸引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目前,熱衰於學漢語的西方人越來越多,熱衷於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人也越來越多。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西方社會 吸引

我國向西方傳播東方文明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絲綢之路向西方傳送精緻的東方絲綢時,也送去了東方文明。早在《馬可波羅行記》中就對中國的富庶有大量記載。然而到了清朝末年,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看不到外界的發展,當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才認識到自己的文明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甲午戰爭讓中國國民開始反思自己,與此同時嚴復、梁啟超、王國維等先進知識分子促使西學大規模湧入了中國。

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影響力的擴大,現代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對中國文化充滿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喜歡中國的易經、老子、莊子、論語、古典詩詞、書法、繪畫、戲劇等等。

造成中西方文明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崇尚中庸和平,西方提倡崇力尚爭。這也是中國文明吸引西方社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文化是以鬥爭為基本的思想,赫拉克利特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他認為:“應當知道,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鬥爭,一切都是通過鬥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同時,西方的價值觀念中鼓勵人們追求現實功利,展開競爭,努力獲得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樣導致在獲得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人變得冷漠、自私、精神空虛。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緩解西方的精神危機。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講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儒家的中庸思想“需要每個人都‘抑其血氣之剛’,將實現社會平衡的要求作為調整個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執其中”。要求‘溫良恭儉讓’,並具備五美德‘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方能‘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與儒家中庸思想相應的是道家“柔弱、守雌、處下、不爭、無為的中道觀”。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此間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果給各國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同時隨著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西方道德和政治烏托邦的崩潰,造成了西方人民精神流離失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獲得以寧靜、和平為精神宗旨的理念成為眾多西方人的期盼。於是作為精神依託的老莊思想和佛教思想便成為西方人尋求心靈解脫的一劑良藥。眾多的西方人開始迷戀古老的老莊哲學傳統。而且,“現在,西方已然普遍接受了如下看法:封建帝制下的儒學既是強有力的、又是柔韌的信條,它的強有力足以使它把它的價值觀強加於世人,它的柔韌足以使它在長達兩千年間不斷自我調節而適應著不斷變化的形勢…”·儒家作為中國文明這一巨大的人類成就的中心傳統,值得人們重視和尊重。”可見,老莊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都得到了西方現代社會的推崇。

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社會的吸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漢字、書法的熱情是西方人對中國文化興趣的起點

西方人對中國漢字的興趣由來已久。在萊布尼茨編輯《中國近況》一書時,就對剛剛傳入不久的中國漢字特有的非拼音式、靠線條為主的象形文字大感新奇。緒論中寫道:“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彷彿今天彙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彙集在歐洲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更讓萊布尼茨感到驚奇的是,那麼多形象迥異的文字居然只有很少數量的不同組合讀法。這對以完全建立在拼音文字為母語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這種驚奇一直延伸到20世紀。從萊布尼茨、柏應理、馬若瑟、狄德羅、克洛岱爾到謝閣蘭,再到艾田蒲,西方的大詩人們都對中國文字鍾情不已。

西方人對漢字的興趣與對書法的興趣緊緊連在一起。西方人對“書法”很感興趣,並將其直譯為“美麗的文字畫像藝術”。他們看到中國人能夠從文字引發出一整套傳統,並融合了哲學、生活感悟與墨藝,不禁歎為觀止。

早在18世紀西方漢學家就開始收藏書法作品,當時美國最大的書法收藏家是古爾洛夫,他最重要的兩件藏品是黃庭堅的《廉頗問藺相如》和米芾的一件早期作品。60年代初,美國的書法收藏得到了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系東方藝術史教授方聞。後來方教授發表了數篇研究中國書法的博士論文,此舉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對中國書法的瞭解,推動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書法研究和教學。

 二、西方人從中國古典詩歌中看到不同的世界觀、時間觀與空間觀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我們古人的心中,詩歌是最崇高、最美好的藝術,是他們和世界交流的最佳方式,也是他們與後人對話的最好手段。在我們古詩裡所體現出來的那樣一種天然的詩歌情懷,那樣一種藝術的直覺、生命的感悟,不僅深深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也會感染全世界各民族的人們,尤其是中國古詩所體現出來的玄遠空靈的意境,更是現代西方人所孜孜以求卻又望塵莫及的。西方人從中國的古典詩歌中看到了一種不同的世界觀、時間觀與空間觀。中國古典詩歌在西方受到推崇是順應了西方現代詩歌、語言學、符號學和藝術上的各種探索的需求。同時,也順應了西方文化中追求精神性的一面。美國意象派詩人艾茲拉·龐德,對於中國古詩中生動呈現的意象及那種玄遠的意境如痴如醉,隨即狂熱地投入中國詩歌的翻譯工作,並且愛屋及烏,學習並翻譯了好多優美的篇章。1945年龐德因涉嫌法西斯罪被捕,入獄時只帶了一部《四書》和一部中文字典。埃茲拉·龐德以其譯作《華夏集》為中國古典詩歌美學與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結合創造了契機。英國學者阿瑟·韋利是英國20世紀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被譽為現代英國介紹中國文學最有成就者。他翻譯了大量中國古詩,採用直譯的手法。不押韻,而注重詩歌的韻律和意象。他使中國古詩進入了西方普通讀者的視野,並對西方漢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有美國詩人費諾羅薩近乎一生都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歌、詩劇,這些人莫不為漢學西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在與西方的碰撞當中,中國傳統文明首先帶給西方的印象是中國人的沉穩、人情、善良

對於西方人來說,_中國人永遠是個謎。中華民族是一個既有著突出個性又有著優良傳統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是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是最富有魅力的,尤其是他們身上時時刻刻都表現出來的沉穩幹練。

受儒家思想影響和薰陶,中國人重“天理”和“人情”,做人要講“通情達理”、“重情重理”、“人情人理”、“情理交融”等等。從以上的成語可以看出,傳統的文化環境決定了為人處事既講“人情”又講“天理”,並且把“情”放在“理”之前。中國人最崇尚情誼,把個人、家庭、社會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中國人講究尊老愛幼,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重視培育孩子,有非常清晰的丈夫妻子的角色定位。他們也把自己的國家當作家庭,所以中國的家庭關係相當牢固,中國文化裡對家庭的責任感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在現代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會時時感到競爭的壓力和參與競爭的疲憊。這時候,若擁有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交往圈,及時得到他人感情上的支援和心靈上的慰藉,人生才不會過於悲苦。西方社會崇尚個人主義,疏於“人情”交往。當個人碰到無法承受的巨大壓力時,自殺、吸毒就成為唯一出路。所以,馬爾庫塞說西方社會病了,西方社會的未來必須潛心學習東方的儒家精神。

中國人注重責任心,在現實生活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種民族大義之責,我們用這種民族大義之責換取一個民族的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在其位,謀其事”,這是工作的職責,我們用這種工作的職責來換取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友弟恭”,這是家庭的責任,我們用這種職責來換取家庭的和睦。

儒家講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正是這樣的美德,讓西方人不斷肯定東方人的優點。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深信,2l世紀的中國,有能力利用自身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幫助世界各國建造更加良好的關係,在對於人類未來的一些諸如過度開發資源的、競爭近乎走向異常、人與人關係偏向疏離等此類難題的解決可能會提供一些幫助。中國文化所講的利他主義、以和為貴、重視人的精神生活,還有中國文化講究適可而止、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等等,對後現代社會的思想都能提供很多幫助。

TAGS:淺析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