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為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採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面向2010級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城市大學生;生活在暴力、冷淡、爭吵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和諧家庭的大學生;低收入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中高收入家庭的大學生。為此結合學院實際,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一直被認為是最活躍、最健康的群體之一。面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科學地分析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增強大學生的心理除錯能力,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現以哈爾濱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2010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為統計依據,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

一、調查物件和調查工具

1.調查物件

本次測查的物件是學院2010級1006名新生,共發出1006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996份,回收率99%。

2.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採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該問卷是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調查問卷由六部分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能較為全面地反映被測物件的心理健康狀況。第一部分是被調查人的基本情況,分析時作為參考,內容包括被調查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學習狀況、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等;第二部分是被調查人思想價值觀部分,共10個專案,從不同側面反映被調查人對於前途、自己、社會、興趣愛好等問題的看法;第三部分是被調查人青春期心理部分,共8個專案,從被調查人與同性交往、異性交往的角度反映被調查人的心理狀況;第四部分是被調查人人際關係部分,共9個專案;第五部分是被調查人生活、學習心理部分,共7個專案;第六部分是被調查人對心理健康認識部分,共5個專案。

二、調查結果

1.被調查人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2010級學生中58.2%的學生是獨生子女;41.1%的學生的家庭環境屬於民主型,49.2%的學生的家庭環境屬於理解型。

2.被調查人思想價值觀部分

資料顯示,65.6%的學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怎麼想過,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態度;52.6%的學生很瞭解自己的能力、個性和特點,其餘學生有時感到了解自己,有時感到不了解;當學生本人、家長老師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方法不同時,67.6%的學生會選擇綜合後再去做,只有極少數同學會選擇按自己的想法去做;82.8%的學生對社會的感覺還可以,認為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53.8%的學生有興趣愛好,但沒有時間去幹;78.07%的學生認為上網可以,但是不要太沉迷;41%的學生會經常思考人生的意義、目標,44%的學生偶爾才會思考。

3.被調查人青春期心理部分

調查結果顯示,82%的學生很喜歡自己的性別;23%的學生喜歡與異性交往,28%的學生對異性的看法覺得無所謂,45%的學生選擇隨緣分,順其自然;在與異性交往時,14%的學生會感覺羞澀,29%的學生會大方自然,39%的學生選擇無所謂,順其自然;73%的學生有很好的同性朋友;對於校園愛情的性與愛,47%的學生認為校園愛情不應存在有性的想法,38%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4.被調查人人際關係部分

當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時,有53%的學生會選擇與同學訴說,16%的學生會選擇與家長訴說;當不被老師理解、信任時,學生會產生對抗心理、會感覺壓抑,還會選擇向朋友傾訴心理的委屈;71%的學生覺得同學之間在學習上既有競爭,又互相幫助;57%的學生能夠與社會上的人友好相處,42%的學生與社會上的人不太來往;在和別人爭論時,12%的學生明知自己輸了,還是“鴨子死了嘴硬”,49%的學生會選擇不一定;63%的學生有在家裡做家務的習慣,認為長大了應該幫父母分擔點,34%的學生有時做,極少數學生討厭做;53%的學生擔心朋友並不是那麼喜歡和自己呆在一起。

5.被調查人生活、學習心理部分

資料顯示,3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強,相信自己能學好,54%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時有信心,有時無,13%的學生覺得自己不太聰明,常常擔心學習不好;8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時能夠實現,有時又不能夠實現;4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壓力來自於家庭期望,53%的學生認為來自於自己期望;65%的學生覺得父母很愛自己,也很理解自己;84%的學生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學習要求符合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實現;到了一個新的環境,73%的學生適應的很快,能夠積極投入新生活;4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很一般,29%的學生覺得三點一線,很枯燥。

6.被調查人對心理健康認識部分

資料顯示,52%的學生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30%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2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處於十分健康的狀態,60%的學生認為自己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遇到不愉快時,68%的學生通常選擇和同學或朋友聊聊;如果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43%的學生可能會尋求心理健康諮詢,33%的學生覺得應該不會;學生覺得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多做心理健康宣傳工作,多搞一些心理講座,多組織一些社團活動。

三、結果評價及教育對策

1.結果評價

調查結果表明,學院2010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可以,但心理健康學生的比率還不是非常理想,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城市大學生;生活在暴力、冷淡、爭吵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和諧家庭的大學生;低收入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於中高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對存在輕微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要予以關注,並制訂一些行之有效、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引導這部分學生向著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

2.教育對策

(1)把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解決學生在經濟、就業方面的後顧之憂,做好擇業與就業指導,增強新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學生入學後,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組織心理健康調查,對每年入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徵進行全面瞭解,在此基礎上找出有心理問題與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重點心理輔導,逐步健全和完善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針對新生共同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如學習、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等),邀請校內外專業人員,舉辦系列專題心理輔導講座,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走出心理迷茫;組織座談會,對大學生講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讓新生對大學生活有初步的瞭解;帶新生熟悉校園環境,多組織有益、健康的集體活動,讓新生在活動中增加了解、增進友誼,儘快適應新環境。同時,觀察新生的心理動態,瞭解並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實踐證明入學教育是新生迅速適應和融入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

(2)關心愛護學生,給予親切感和歸屬感。新生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到教室、寢室,與他們促膝談心,交流思想和感情,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要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力所能及的實際生活困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和認真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給予更多的理解、安慰和鼓勵,使他們感到親切和溫暖,從而消除孤獨、憂鬱的情緒。努力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創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師生之間團結友愛,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做同學的良師益友,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彼此敞開心扉,傾吐心聲,讓新生消除陌生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適當的休息和娛樂交替,多聽聽音樂、打球、跳舞,有助於大學生及時排除心理壓力。根據新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等,經常開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文藝、體育、宣傳等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充實新生的課餘生活,滿足他們愉悅身心、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需要,減少單調沉悶的感覺,又可以鍛鍊新生的社交、組織、協調、承受挫折能力,陶冶新生的情操,培養新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4)建立心理檔案,開展經常性的心理檢查。新生入學後,通過找學生談話,建立心理檔案,進行跟蹤瞭解,開辦心理選修課、成立心理諮詢機構等,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已發現有心理危機的同學,要注意跟蹤瞭解、交談,並與家長、輔導員、學生幹部、學生黨員配合,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共同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工作。

(5)加強學生團隊建設,組織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成立大學生心理協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之間彼此進行心靈交流,加強朋輩之間的溝通互助,發揮學生團隊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

(6)培養信心,激發自強精神。對於那些妄自菲薄、焦慮不安的大學生來說,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教育他們一味的焦慮毫無用處,關鍵要自重、自強。在實際中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引導他們從自己的強項下手,看到自己的潛力,以增強自信,激發他們的自強精神。實踐證明,當人有了自信時,就會產生戰勝心理障礙的勇氣,這樣焦慮心理便可望得到排解。

(7)引導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大學生適應形勢,適應競爭環境,逐步提高心理承受力。要引導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學校組織的競賽活動。在專業學習上,引導他們敢於與成績好的同學競爭,以培養其敢為人先、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要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教育他們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

總之,瞭解並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利於學生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