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4W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健康教育;調查

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分析的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瞭解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意識、行為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據與指導。方法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廣州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一至五年級1200名學生作為調查物件,對學生進行行為與健康知識問卷調查。結果不同專業大學生均具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觀念、生活常識皆知之較少。但在傳染病、性病防治、急救等方面,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差異明顯(p<0.05)。結論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均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需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開展健康教育,是培養身心健康,高素質社會適應性人才的一項基本內容。如何在大學校園裡開展健康教育,正確理解健康內涵,掌握相關的保健知識,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人格,並終身受益,是大學領導者、管理人員、教育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於2009年9月對廣州某醫科大學全日制本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以瞭解大學生的健康意識、行為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據與指導,具體情況如下。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以廣州某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一至五年級普通本科生為調查物件,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型別,採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0份。其中,醫學生594名,非醫學生606名。年齡18~25歲,平均年齡20.5歲。

1.2方法結合學生特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無記名調查方式,按學院、班級統一發放問卷,被試者獨立填寫問卷並當場收回。收回有效問卷率100%。調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為、生活方式與健康,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急症與急救,婚戀觀念與性知識,生活常識,公共衛生類等8個部分。

1.3統計分析採用excel軟體錄入資料,spss16.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2結果

2.1不同專業大學生健康知識需求的比較

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了解“健康”定義的分別為76%和33%,接受過較專業健康教育的人數分別為91%和13%,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人數分別為89%和82%,樂意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均以課堂、上網、讀書為前三位,分別為55%、48%,29%、33%,14%、12%,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醫學專業學生表示健康知識主要來源於老師(51%)、書本(34%)、傳媒(8%),其他專業學生主要從傳媒(35%)、書本(24%)、老師(23%)獲得健康知識。

2.2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行為方式比較

醫學專業大學生有失眠、憂鬱、情緒緊張等困擾的為46%,不適應新環境的為23%,理想與現實差距感大的有30%,對自我成績不滿意的有44%人,非醫學專業學生分別為33%、18%、45%、3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醫學專業大學生中生活不規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鍛鍊的有45%,有煙、酒等不良嗜好的為29%,與非醫學生的61%、39%、30%相比,無明顯差異。但醫學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遠少於其他專業學生(31%、38%)。

2.3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傳染病、急救知識比較

醫學專業大學生有73%瞭解不同傳播途徑的傳染病,有76%知道心肺復甦術,懂得創傷急救的有61%,會一種或以上止血包紮法有68%。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分別為21%、38%、16%、29%,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傳染病、急救知識方面差異明顯(p<0.05)。

2.4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婚戀觀念與性知識比較

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大學生認為大學期間可以談戀愛的分別為89%、91%,支援婚前性行為的為56%、52%,贊成性解放、性自由的為75%、72%,差別不明顯。醫學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傳播途徑、42%瞭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專業中分別有49%、16%、64%的學生知道性病知識,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生活常識與公共衛生知識的比較

醫學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分別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確時間,62%、21%的學生了解公共衛生的含義,差異明顯(p<0.05)。但對於飲水機是否需要經常消毒,食物的正確儲藏方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這次對廣州某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1全面開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於良好的習慣。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以及缺乏衛生保健知識,不重視健康投資,都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飲食,但也有非醫學生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及身心健康問題,如生活不規律、習慣熬夜、缺乏鍛鍊、情緒不穩、自信心不足等。大學生年齡基本為18-25歲,大學階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是其行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階段。在高校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改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也將影響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對於醫學生而言,樹立健康意識,促其知行統一。不僅是促進學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需求。醫務人員既要以科學的生活規律和知識作為診斷的依據,還應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醫生,才能更好地擔負起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重任。

3.2拓展健康教育知識喚醒大學生健康意識

根據調查結果,在傳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醫學專業學生意識較為淡薄、知識比較薄弱。醫學生在進校後接受了系統的醫學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認知程度遠高於其他專業學生,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醫學院校應充分利用醫學教育資源,加強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強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門涉及到預防醫學、傳播學、社會學、教育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市場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2]。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均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缺乏瞭解,對於性的社會學和道德觀方面的知識均知之甚少。通過加強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斷擴充套件健康教育內涵和傳播手段,將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匯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提升大學生健康素質,使走校門的大學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踐行者,更是健康知識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何澤民.建立當代大學生健康教育體系初探[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631.

[2]肖瑩.大學健康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8,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