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朗讀培養

才智咖 人氣:3.18W
畢業論文

淺談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朗讀培養  

 王珏 巨集  

    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1種複雜的心智活動,它有助於培養言語表達能力,有助於想象,鑑賞能力的發展。國小語文教材中入選的都是文質兼美,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或恬淡,或悲壯,或明朗,或秀美,都以其迴腸蕩氣的意境打動著我們,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又在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充分抒發衩激起的感情。因此,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產生情感體驗,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是語文教學的特點和任務。 

    低年級學生出於自身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正處在語言表達和認識的起步階段。因此在朗讀培養的過程中,他們存在著3個相互聯絡的階段。

     1、分析階段 

    表現為1字1頓地讀或用手指著字讀,將合成詞人為地割裂開讀,也不會把詞聯合成為語調完整的句子,破壞了政黨語調的格式,所以無論聽者或閱讀者都不能很好地瞭解文章的內容。這個階段,朗讀過程中的分析比綜合佔優勢。

     2、初步綜合階段

     學生“急於”綜合,只求讀得連貫,沒有對每個字辨別清楚,所讀出的字詞中往往會出現1些與原文不符的,出於主猜測或順口溜的詞,於是常常發生讀錯字、添字和去字的情況,有意識地改正這些錯誤則會出現朗讀中斷,反而破壞了對全句的綜合。

     3、分析、綜合平衡階段

     學生開始以詞句為單位進行整體性的朗讀,並能根據課文內容駕馭自己的閱讀速度,通過朗讀把資訊傳遞給別人,除了對詞彙識別和理解外,還表現在讀得準確,流利,有適當的表情,有正確的停頓、重音、語調、節奏和速度。

 

    針對以上特點,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也可分為以下幾步:

     1、理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進“詞的情味可以從好幾方面辨認,有的應從文學上推敲,有的要從聲音上去體味”。意思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情感不光通過字詞句來理解,還要通過朗讀來體會。國小生只在正確理解文章的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富有表情地、流利地朗讀課文,因此理解課文階段的朗讀往往是反覆進行的,並不是讀1遍課文就能解決的,而且朗讀課文的次數和學生的知識能力、朗讀經驗以及文章難易,篇幅長短等因素都有直接的聯絡。教師所要注意的就是反覆朗讀的形式,或範讀、或對讀、或齊讀、或比讀、或分角色讀……總之不能讓學生感覺枯燥、單1、機械。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自然完成理解階段。

     2、想象

     朗讀,不僅僅是“重述”作者所敘述的那些情況,而是1種創造性的'活動。我們要重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想象文章所表現的畫面,吸有彷彿身臨其境,才能品味出語言文字的真諦。如在教學《司馬光》1課時,文中第3節“小朋友們都慌了,叫著喊著,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馬光沒有慌,他拿起1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缸被砸破,缸裡的水流出來了,掉在缸裡的小朋友得救了”。讀這1節要指導學生讀出3種語氣的轉換:首先是小朋友掉進水缸後,其他同伴的驚慌恐懼,不知所措;其次是司馬光砸缸時的鎮定自若,氣定神閒;再次就是小朋友得救後的高興、歡呼雀躍。讀這3者語速由快到慢,最後到高昂,要有明顯的對比,這樣才能讀出這1個小節的感情色彩。如果以“司馬光用石頭砸缸這個辦法好不好?為什麼?”為主線去引導學生朗讀,問題1提出來,學生反應冷淡,不知如何回答,自然也就不能很好領會其中的朗讀變化。不如換1個與實際相反的問題“如果司馬光不用石頭砸缸,後果會怎樣”?這1下學生興趣盎然,踴躍舉手,紛紛發表各自不同看法:說出如果不用石頭砸,孩子會淹死;如果等同伴去喊人,時間來不及等等。這樣1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從而也肯定了在當時砸缸是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這更加能使學生意識到讀出語氣、語調、語速的強烈對比,才能表現出司馬光遇事不慌,冷靜,機智的品質。

     3、融合

    

淺談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朗讀培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