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

才智咖 人氣:2.95W
基於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
簡 介:財務會計目標及其演進表明,在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時代,決策有用觀必然取代受託責任觀而居於主導地位。本文通過對計量觀和資訊觀的比較,認為計量觀更符合投資者評估企業價值的需要。滿足計量觀要求財務報告大量引入公允價值,這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提出了挑戰。基於計量觀的現行財務報告改進是研究的重點。  一、財務會計目標及其演進  查特菲爾德(chatfield,1974)在其《會計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中指出: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資訊需求者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在社會發展的早期,會計主要是為所有者(同時也是生產者)自身服務的。隨著以合夥製為特點的企業組織形式的萌芽,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專業管理者的出現,使財產所有權與公司經營權逐漸分離。這時會計成為一種外在監督的有效手段,產生了會計目標理論上所說的“受託責任觀”(Accountability),即會計要為所有者(處於企業外部)監督企業經營者(處於企業內部)是否忠實履行其經營職責提供資訊服務。“受託責任觀”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居於主流地位。直至18世紀早期,股份公司在英國出現,包括股東的有限責任和股票的可轉讓性等得以誕生。股票的可轉讓性又導致了證券市場的發展。進人20世紀以後,迅速發展的資本市場使得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係在市場中變得模糊,投資者(所有者)不僅關注所持股公司的經營業績,更關注整個資本市場的風險與報酬。當公司業績不佳時,投資者更多選擇“用腳投票”,賣出所持公司的.股票,買進認為更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對經營者受託責任的關注逐漸弱化,而將重點集中於資本市場中不同決策上,會計目標逐漸從早期的“受託責任觀”轉變為“決策有用觀”(Decision Usefulnss)。  二、決策有用性與計量觀的選擇  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一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l)中,正式確立了財務報告的目標採用決策有用觀。繼SFACI之後,FASB於1980年釋出了第二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2)。在該公告中,FASB認為要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資訊必須具有兩個基本質量特徵:相關性(Relevant)和可靠性(Reliable),兩者構成了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實質上只有當資訊能改變投資者的信念與行為時,才是有用的資訊,這種把有用性等同於資訊含量,稱為財務報告有用性的資訊觀(Informationperspective)。資訊觀的基本思想:即有效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有能力尋找和吸納所有相關的資訊,會計師沒有必要去幫助資訊使用者;不要改變計量屬性,只需通過充分披露補充資訊就可以提高歷史成本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市場並非如人們設想的那樣有效率,投資者也存著許多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施勒(shiller,1981)發現,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變動性比總預期股利的變動性大,認為這是市場無效的一個證據。丹尼爾、赫舒拉發和撒勃拉曼亞(Daniel,Hirshle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