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自主體驗 培養創新能力

才智咖 人氣:2.87W
引導自主體驗 培養創新能力
       一、引導觀察發展,培養創新意識
        皮亞傑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發現事物的本質聯絡,是創造思維的特點。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引導他們去觀察探索、去發現,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我在教學迴圈小數時,讓學生首先列豎式計算:1÷3=0.333……、58÷11=5.3272727……,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第一道算式,餘數重複出現1,發現商就重複出現3;第二道算式,餘數重複出現3和8,商就重複出現“27”,總也除不盡。最後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迴圈小數的概念,同時對照課本,構建新知。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始終體現在“引導”,學生完全在主動探索、觀察,利用舊知引出新知,在他們有新發現中激發思維,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指導動手操作,培養創新精神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在數學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來獲取知識,已成為國小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操作學具,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參與活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滿足學生好動的心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由學生自己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的學生髮現: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每個梯形面積的2倍,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還有的學生髮現:不用書本的方法也能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用一個梯形把它割補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上底+下底)÷2×高”(即“中位線×高”);還有一個平時好動、調皮的學生又發現:將梯形連線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也能很快推匯出來。此時,我表揚了他們創新思維的做法,讓他們感到了創新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創新信心。 
        三、誘發求異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找別人沒有找到的竅門,動用已有知識經驗,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積極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求異中創新。       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便設計了一題多解的練習讓學生進行解答。永安水利工程隊要挖一條24千米長的水渠,頭2天已挖了全長的40%,照這樣計算,還有幾天才能挖完?解法一:24×(1-40%)÷(24×40%÷2)=3天;解法二:24÷(24×40%÷2)-2=3天;解法三:1÷(40%÷2)-2=3天;解法四:(1-40%)÷(40%÷2)=3天;解法五:2÷40%×(1-40%);解法六:2÷40%-2=3天……解法六是最佳解法,可算是二步登天。設計這樣的練習,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在解法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做到了“獨到”和“最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洞察能力,引導學生從狹窄的思維天地裡解放出來。敢於質疑,善於解疑,對那些有創見的問題要給予肯定、表揚,這樣才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把除數化成整數,而不是把被除數化成整數?這個問題提得好,引起了學生們的思考和爭議,這時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兩道算式的計算:0.5÷0.05,10.44÷0.725。要求學生:一是把被除數化成整數來計算;一是把除數化成整數來計算。通過學生的獨立計算,讓學生自己悟出把除數化成整數計算的道理,從而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多方面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自主體驗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結合,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根本,以自主探索為依據,讓學生充分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培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