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學科的分類與研究方法

才智咖 人氣:1.77W
      史學科中包括各種型別的經濟史,不同型別的經濟史,必須採取適合其性質與特點的。因此,要弄清楚各種型別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知道經濟史學科有哪些型別。
    第一、從學科研究物件區分,經濟史學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人類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及其為研究物件的經濟史學。另一類是以經濟史學為研究物件的經濟史學概論(或簡稱“經濟史論”)。
    經濟史學(習慣上簡稱“經濟史”)這個大類中又可區分為兩個小類。一類以研究經濟生活演變過程為物件,著重揭示它是怎樣演變和引起這種變化的具體因素。在方法與敘述方法中,主要使用敘述方法;在邏輯與邏輯的結合上,主要遵循歷史邏輯。其論著一般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觀點,按時序敘述經濟生活(或其中的某個方面)變遷的情況與變遷的環境、原因(包括必然的因素與偶然的因素),從史實中概括出就事而論的結論(論從史出)。總之,它們以時間為經,以史實敘述或具體(時間、地點、表現、數量等等)為特徵。另一類是在前一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經濟生活演變過程進行理論的分析、概括與抽象,著重揭示它為什麼這麼演變及其執行機制與規律。在分析方法與敘述方法中,主要使用分析方法;在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結合上,土要遵循理論邏輯。其論著一般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觀點,按照理論邏輯的框架,運用經濟學範疇和歷史學範疇,分析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各種因素的內在(本質)聯絡,或概括出特定空間(國家或地區)、特定時間經濟生活演變的特點,或抽象出經濟模式、經濟學範疇與理論。總之,它們以理論分析和抽象(捨棄了對經濟生活演變過程的具體敘述和那些偶然的因素)為特徵。此類可稱為經濟史通論。
    經濟史學概論研究經濟史學的研究物件、研究方法、敘述方法、理論、歷史、學派、相鄰學科、分期標準、研究者素質(研究主體)等等。具體地說,嚴中平的《經濟史研究方法十講》、吳承明的《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中的經濟史論部分,就是屬於經濟史學概論的。
這樣,經濟史學科分類的第一、二個層次是:經濟史學科。
    經濟史學概論以經濟史學為物件,它不是經濟史學科的主體。在經濟史學的兩個部分中,經濟史是經濟史通論的基礎,是經濟史學的主體,也是經濟史學科的主體。下面討論的,主要是有關這個主體部分的方法。
    第二、按經濟史的區分,經濟史可以分成許多個型別。
經濟史的內容包含時間、空間、經濟生活三個要素。以時間言,可以按絕對年代區分,如某年(1842~1948年;1953年)、某個世紀(15世紀;18~19世紀)。可以按相對年代區分,如古代、近代、。可以按朝代分,如唐代、宋代。以空間言,可以按地域區分,如世界,歐洲,,廣東省,無錫縣,長江流域,城市、。對經濟史內容的分類來說,“經濟生活”這個要素極為重要,也最為複雜。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歷史。因而可以從許多方面(角度)對經濟生活和經濟史進行分類,在每一類中又可以多層次分類。譬如:
    1.可以按產業分為農業、、商業、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等。其中的每種產業又可以分為若干行業,其中的每一個行業又可分為若干小行業。
    2.可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分類。生產力中可以按要素分為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勞動力等。其中,每種要素又可分為若干種,如生產工具既可以按製造原料細分,又可以按使用領域細分。每一類工具又分為若干種。每一類每一種均可有史。一部好的犁史和一部好的織機史,將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史上許多爭論不休的難題。
    生產關係中可以按經濟形態、經濟成分、所有制等等分類。其中的每一項中又可區分成若干類,類下還可以分。
    3.可以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個再生產過程分類。每一類中又包含多個層次的類別。
    與上述1、2、3分類標準並列的,還有多種,諸如制度、經濟結構、經濟組織、經濟管理、經濟手段、經濟範疇等等。以經濟範疇言,它是反映經濟生活的本質聯絡的思維形式。我曾經按照經濟範疇查過,幾乎每一個重要的經濟範疇所反映的經濟生活都有自己的。諸如:市場有市場史,貨幣有貨幣史,利率有利率史,物價有物價史,如此等等。
    在這裡有必要提到,有些現象,它們的本身並非經濟生活,但卻與經濟生活及其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如人口、生態環境等等。於是有生態經濟史、人口經濟史等等。
    不僅不同層次上的經濟史會有範圍大小的區別,而且同一層次上的經濟史也會有範圍大小的不同。有的屬於巨集觀,如國民經濟史;有的屬於微觀,如工廠史,公司史等經濟組織史。這樣,經濟史又可分為巨集觀經濟史和微觀經濟史。
    這樣,按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區分,經濟史的類別雖不是無法計量的,卻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經濟生活僅是經濟史三個要素之一。它和其他兩個要素(時間、空間)組合出來的經濟史類別,又是這個“很大的數目”的若干倍。
    種類如此繁多,內含如此複雜的經濟史,是不可能用一種來解決的。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於不同的經濟史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要弄清楚第一個私人辦的工廠出現於何年何地這樣的問題,要用考證辦法,而且僅僅用考證的方法就可以解決。當研究經濟史通論中的問題(諸如中國近代經濟的特點,以及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時,就無須用考證方法,而必須用抽象方法。就不同的問題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而言,說“史(此處“史”專指經濟史。下同)無定法”,是有道理的。
    當我們說“史無定法”時,絕不是說經濟史學沒有自身的一定的研究方法。其實,方法問題對經濟史的研究太重要了。我們說對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方法,並不否定這些不同方法中有共同的東西。這共同的東西,有的(最高層次的)可能是一個(如唯物辯證法),有的(低一個層次的或再低一個層次的)可能是幾個(如吳承明所舉經濟計量學方法,發展經濟學方法,區域史方法,社會學方法,系統論方法)。無論是一個還是幾個,都說明經濟史經濟是有一定方法的。此外,經濟史研究不僅要遵循本學科特有的方法,還要遵循社會的一般方法。譬如,無論研究什麼樣的經濟史問題,都要經過選題、收集資料、分辨資料的真偽、從資料中弄清研究物件變動的時序等步驟。這種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程式也是經濟史研究中的“定法”。可見,既要講“史無定法”,還要講“史有定法”,而且首先要講“史有定法”,這才是辯證的,對學科發展有益的。
    第三、從經濟史學的產生與學科的屬性看,有經濟學科的經濟史與歷史學科的經濟史。
    歷史學和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都分離出了各自的經濟史。從而,經濟史在產生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經濟史;作為歷史學中專門史之一的經濟史和作為經濟學的基礎學科的經濟史。從另一個角度,即把經濟史作為統一物看,它是由兩個“媽媽”生的。它在以後的發展中始終脫離不了這個母胎的斑痕。
    經濟史學的這個胎記,直到現在,仍明顯地表現在學科的設定上。在中國、美國等國家裡,經濟系(院、所)中有經濟史課程、課題、教學或研究機構,培養經濟史碩士、博士;歷史系 (院、所)中也有經濟史課程、課題、教學或研究機構,培養經濟史碩士、博士。於是,經濟史教學與研究工作者,既有歷史系 (院、所)培養,獲歷史學學位的,也有經濟系(院、所)培養,獲經濟學學位的。他們攻讀的課程不同,師從的學者各異,研究的課題從屬於、服務於不同學科。這樣,他們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各有特點和優勢。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不同的人,在研究工作中各自揚長避短,沿著自己的思維路線展開探索,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乃是當然之事。例如,從歷史學(系、所)出身的,史學與歷史知識基礎好,瞭解人類社會歷史的整體程序,知道一些典章制度的變遷,懂得歷史和史實考證的重要性與方法。他們把經濟史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程序中的一部分,研究經濟史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程序。所以他們多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經濟發展,喜歡從引起社會(結構、事件)變化的原因角度選題,善於用順時序、考證、聯絡社會各個方面進行分析等方法,側重說明某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經濟變遷的社會原因的社會後果。這是他們之所長。從經濟學(系、所)出身的,經濟理論與部門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好,瞭解經濟的整體結構與執行機制,學了高等數學、統計學、學和技術。這使他們在研究問題時,喜歡研究國民經濟整體或其中某個部分的變化(如供求關係變化、市場發育程度、部門經濟史等等),即從巨集觀經濟角度選題,善於從計量上說明經濟的發展狀況,設計某種模型,從經濟理論上解釋經濟發展的原因與後果,抽象出經濟學理論觀點。一般地說,他們不願意也不擅長對具體的典章制度進行考證。
    史學的上述與現實狀況,使經濟史者或具歷史學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研究,或具經濟學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並不排除兼有歷史學與經濟學兩個學科長處的學者存在]這使他們在研究工作中,選題各有側重。即使研究同一個,視角與方法也不盡相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往往也不一樣。就這種情況而言,經濟史學界中存在兩大學派;歷史學中的經濟史學派與經濟學中的經濟史學派。
    人們常常把經濟史學稱為“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當然無可非議。但就上述情況而言,不如稱它為“跨學科的學科”更為貼切。跨學科是經濟史學的一大特點與優點。這個特點和優點,使它在研究方法上有兩個學科而不只是一個學科的方法。因而它在方法上比某些學科豐富多樣。這個特點要求經濟史工作者不能只用歷史學科或經濟學科中某一學科的方法,更不能用其中一個學科的方法去代替、排斥另一個學科的方法,不能為經濟史研究設計一種只適宜一種學科的方法。相反,它要求在兩個學科的經濟史之間交流研究方法,並在交流中融合為一種經濟史學方法。據報道,美國經濟學科的經濟史工作者與歷史學科的經濟史工作者定期舉行會議,交流研究方法。這值得仿效。我希望經濟史學會、《中國經濟史研究》和《中國經濟史研究》兩種經濟史專業雜誌的編輯部,承擔起組織這種交流的重任,既組織面對面的討論,也組織筆談,各抒己見。
    或問:對於經濟史學來說,歷史學的方法與經濟學的方法孰輕孰重?我認為,一般地說,二者都很重要,因為缺一不可。如果能將其融合為一,那就不存在孰輕孰重這個問題。就的實際情況來說,這個問題中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以下兩個。
    1.研究某問題該用何種方法,即歷史學方法和經濟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問題。因為研究的物件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有些問題(如某種經濟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等),僅用歷史學的方法 (如考證等等)即可解決,無須用經濟學方法。有些問題(如經濟史通論中的問題等等),僅用經濟學方法即可解決,無須用歷史學的方法。從整個經濟史學科來說,這類單用一個學科的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只佔少數,且非學科中的主體部分。就學科中絕大多數的和主體部分的`問題來說,是要兼用歷史學方法與經濟學方法,即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結合的具體方式因研究的問題而有差別。然而,研究的都是經濟史這個基本共同點,又規定了這種結合方式的基本方面。經濟史學研究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人們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及其。故經濟史學在時間上是歷史的,其是經濟的。經濟史學的這種本質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以揭示經濟生活演變過程為主要任務的經濟史而言,必須採用經濟的歷史學方式;以揭示經濟生活演變的規律而言,必須採用歷史的經濟學方法。如果就經濟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於重視經濟生活演變過程,而是通過這個過程以揭示經濟生活演變的規律,而揭示經濟規律必須用經濟學方法這個角度而言,在經濟學方法與歷史學方法結合的模式中,經濟學方法是其主要的一面。
2.另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的情況強調某個方面,即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例如,對來自經濟系的研究生,當要求他們補學歷史學的方法時,需要強調說明經濟史學的歷史學屬性與歷史學方法的重要性;對來自歷史系的研究生,當要求他們補學經濟學的方法時,需要強調說明經濟史學的經濟學屬性與經濟方法的重要性。對於某個人是如此,對於某個集體(研究室,課題組,編書組等等)也是如此。對於經濟史學也應如此。由於中國歷史學有悠久的、豐厚的傳統,代代相承,並在相承過程中有所創造,近代以來又吸取外來新知識,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由於50年代以後的幾十年內,大學的經濟學讀本是蘇式經濟學,內容簡單,分析方法貧乏(社會上流行的經濟學讀物也是如此),就是學經濟的人,也沒有學到多少經濟學的方法(我畢業於財經學院,並長期在財經學院教學,就沒有學到多少經濟學方法);由於歷史系的政治經濟學是作為思想政治課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和必然滅亡,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必然勝利,幾乎不涉及經濟學研究方法(眼下經濟學早已開始轉軌,而歷史系至今仍未講授西方經濟學);由於這些原因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使我們的經濟史工作者,就整體而非個別人來說,對歷史學方法比對經濟學方法知道得多一些,運用得好一些。以至經濟史論著(也是就整體而非個別作品而言)中歷史學味道濃一些,經濟學味道淡一些。可喜的是,用當代經濟分析經濟史實的文章已經出現,有的已分析得比較深刻,說服力相當強,使人感到一種新面貌,一股清新之風。《當代農史研究》1998年第l期所載董彥彬《從產權理論看我國的農業合作化實踐》就是這類文章之一。我們期待著從經濟史事實研究中抽象出經濟學範疇和反映經濟規律的理論,這些經濟學範疇和經濟理論既能豐富經濟學理論,為理論經濟學所採用,又可以解釋現實經濟執行,對現行經濟工作有直接啟迪作用的著作(如希克斯的《經濟史理論》、諾思的《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等)早日問世。根據這些情況,在當前階段,在經濟史研究中強調一下注重經濟學方法的話田.或許是必要的。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經濟史學科的分類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