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朗讀的有效策略分析

才智咖 人氣:2.92W
指導朗讀的有效策略分析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和學段目標中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課改實施以來,一線教師對朗讀的認識也有了質的飛躍,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重要目標,這一定位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就課堂的落實而言,情況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廣大語文教師本身的朗讀素養普遍不高所限制;另一方面是教師對朗讀重要性的認識還停留在思想上,未落實到行動上,以致難以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怎樣才能切實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浙江省第九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的課堂上,我欣喜地看到賽手們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值得總結與效仿。
    一、技巧在朗讀評價中滲透
    朗讀是一項能力,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實踐訓練的。課堂是訓練朗讀的主陣地,出色的朗讀訓練能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只練不導,學生的朗讀會出現平移,這樣的訓練是高耗低效的;有練有導,學生練有所得,水平才會不斷提高。如何導,肯定不是機械地說教,而是像賽課教師那樣——技巧在評價中滲透。技巧應算是朗讀第一層次的要求,在學生初讀課文開始即可無痕地加入。如溫州鮑丹丹老師執教《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在指導孩子們初讀課文時,簡潔的指導性評價高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師:鮑老師先來開個頭。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他每天都要去看一次。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裡想——你接著說——
    生:有幾個蚜蟲怕什麼!
    師:不著急!咱們把字看清楚了再讀。
    生: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真好!讀對了!你也來說一說——
    生: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嗯!那個人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
    生:我的小葫蘆啊,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你看她多著急啊!誰也這樣來說一說?
    生: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鮑老師對每個起立朗讀的孩子都給予點評:“真好!讀對了!”“你看她多著急啊!”評價針對性很強,“讀對”和像這個孩子這樣“讀出著急”的評價,學生清楚了同學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裡,再接著練讀,效果明顯,這給孩子讀好課文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又如舟山賀海紅老師在指導學生初讀《伯牙絕弦》時,指名學生讀文後這樣評價:
    師:字音讀得很準,課文讀得很流利!我們讀文言文的時候啊,還要有正確的斷句、恰當的停頓,這樣才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來。老師幫你們在課文當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做上了記號,請個同學再來讀一讀。(生讀)
    師:你讀得特別認真!也根據要求作了停頓,但讀停頓的時候要做到字斷氣連。比如:峨峨兮——若泰山。誰來試試?(生讀)
    師:峨峨兮——若/泰山。字斷氣連,一起來——(生齊讀)
    師:再看這一句。
    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文言文朗讀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師在評價中首先是予以肯定,指出讀得好的地方,再適時地示範怎樣讀“正確斷句、字斷氣連”,有示範,有練讀,又有遷移運用的訓練,學生在短時間內朗讀進步明顯,朗讀效果也得以充分體現。    二、理解在形象感知中深入
    理解是朗讀的基礎。沒有理解的讀是“小和尚唸經”,讀出理解是朗讀更高的要求。國小生的思維以形象見長,如何指導學生讀出理解,教師只有結合感知形象過程,學生的理解才能不斷深入,從而讀出語言的意思來。杭州汪珗老師教學《窮人》一課,在品讀重點句“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一句時,就做到了讓學生在不斷加深形象感知中,提高朗讀能力。
    (生齊讀重點句)
    師:你讀出了什麼?
    生:她家裡已經有五個孩子了,再加上兩個孩子,負擔會更重,而且養五個孩子還是勉強的。
    師:她說養五個孩子已經很困難了,你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嗎?哪個自然段的描寫告訴我們他們養五個孩子很困難?
    生: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
    師:你們趕快找找,哪些詞語看出他們養活五個孩子很困難?
    師:托爾斯泰不愧為文學大師。在課文一開始就通過描寫告訴我們,桑娜一家是窮人,想到生活如此的貧窮,桑娜怎能不擔憂呢?希望大家把這種擔憂讀出來——
    生齊讀: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在對課文的理解不斷加深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學生讀出了自己對窮人桑娜的擔憂和同情,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在品味語言中昇華
    如果說有理解的讀是讓學生得“意”的話,那麼關注語言特色讀出情感的讀則是得“味”的讀。相比之下,得“味”的讀應該在我們的課堂上廣泛應用。這樣的讀不但能讓學生品得文章的真味,更能讓學生在讀中積累有特色的語言,從而為自己的寫作奠基。衢州毛芳芳老師教學《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在引導學生理解“每一”、感受排比句表達的強烈情感時,採用的是帶領學生不斷品讀語言特色再練讀的方法。如此,學生既讀出了“味道”,又積累了語言。
    毛老師著眼於品讀演講稿文體語言的特點,在練習朗讀中讓學生感受排比的表達效果。學生在課文例子的直觀感受中,讀到了語言的“真味”,讀出了“層層推進、加強語勢”。在稍後教師安排的練筆中,學生對語言的習得得到了充分體現。
    四、語感在教師投入中飛躍
    兩天11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極富藝術和實效的朗讀莫過於教師投入其中的'朗讀。這些優秀教師主要以如下兩種形式參與學生的朗讀:一種是教師創設情境的鋪墊引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促進了學生語感的提升;另一種是教師直接示範朗讀部分文句,這樣學生就得到了高水準的朗讀定位,加之學了課文之後朗讀已具堅實的基礎,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自然能實現質的飛躍。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堂課都有,如嘉興祝貴耀老師教學的《青山不老》,在練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