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2W

摘 要:近十年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必要性論證,英語學習者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和教學策略三個方面。研究者紛紛認為在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為英語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中國文化的英語化教學的必要性已不容質疑。然而,英語教學環境下的中國文化的教學定位和具體的教學法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深入。

高校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國文化,教學定位

一、前言

近年來,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首先是2000年南京大學從叢教授(2000)指出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知識缺失,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低下,引起了外語界的廣泛關注,並進而激發了關於在高校英語教學環境下進行中國文化教學的研究。本文力圖對最近十年來關於高校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研究予以回顧,以期總結本領域研究現狀,發現突出的問題,展望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與結果

本研究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1999-2009年十年間的全文期刊用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英語教學策略”等關鍵詞進行多組合檢索,然後通過初步研讀論文標題和摘要,剔除與本研究無關的論文,獲得與本研究主題直接相關的論文85篇。通過仔細研讀相關論文,發現近年來關於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的必要性研究是本研究領域中理論性強、研究深入廣泛的方面。大多數研究者都基於下列的理論依據,認為英語語言課上必須進行中國文化教育。

1)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語言既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思維的載體,體現相關文化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同時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制約,語言和文化總是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語言與文化關係如此緊密,語言教學中沒有文化教學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注重語言形式,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 1999: 16)。目前我國英語教學從傳統的關注語言的教學轉向語言與文化並重的教學,英語教材中提供更多英語國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習俗的內容。中國學者陳品(2008)則強調,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下,文化教學不僅有英語文化教學,更要有母語文化的教學。孫太群,林素容(2008)認為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依存關係決定了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那麼“文化教學中應包含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內容”;吳莊,文衛平(2005)以“拓展的共同潛在能力模型”說明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文化的深層次理解不僅不會阻礙第二文化系統的發展,相反能為第二文化的深層理解能力提供認知基礎”。對於中國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是英語語言學習中不可迴避的學習內容,只有兩種文化並重,英語語言能力才能健康、平衡和持續發展。

2)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母語文化是不可缺失的方面。

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交際雙方在交流中理解對方,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文化,這種行為是文化共享和文化互相影響的過程,是母語文化和異域文化平等、互動的過程,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Larry A. Samovar(2000:253)指出“瞭解你自己,瞭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一環。“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平臺和橋樑”(雷買利,2006),跨文化交際的實質是各種不同文化間的互相傳譯,“傳譯者要架起跨文化的橋樑,必須精通兩種文化,並具備雙語交際能力,只精通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無法進行跨文化溝通的”(張蓓等,2004)。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理論研究成果中,許多學者從外語教學的角度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這些培養模式都把培養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對異文化的寬容度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核心內容。文化學習者如何才能有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寬容性?如何才能深刻理解、批判接受並有機整合異文化呢?回答是首先要有堅實的母語文化基礎,尤其是在當下異域文化洶湧進入中國的時代。文化學習者只有有了深厚的母語文化底蘊,才會有清晰的母語文化的身份認同感,才能對異文化的文化差異有強烈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也才能理解並批判地吸納異文化,將其整合進學習者已有的文化圖式,以達到內在文化人格的完整和完善。“在培養‘社會文化能力’過程中, 母語文化通過給外語學習者提供相應的“主位”或“客位”視角, 成為外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袁芳,2006)。“如果不能對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有意識的比較, 也就不能發現兩種文化的類同和差異”(曹瑞明,2006),就不能有效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文化間的雙向流動要求我們的外語教育絕對不能單腳前進”(劉略昌,2007)。因此,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間的平等雙向互動的交流過程,母語文化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交流溝通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橋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母語文化是對異文化認知的基礎,是增強對異文化敏感度和寬容度的.基礎,更是批判地接納異文化的基礎。

3)素質教育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同樣需要中國文化這一基石

教育的本質決定教育必須兼顧素質培養和能力訓練。英語教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兼顧兩者,不僅具有傳授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和培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工具性功能,而且具有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人文性功能。《教學要求》和《大綱》要求 “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鑑於此,國內學者紛紛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論述中國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一虹(2002)認為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當使學習者在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方面最大限度地受益”,同時,“學習者來自開發中國家,處於母語環境,所學的目的語、目的語文化具有社會地位優勢。他們現在的(母語文化)自我認同需要特別的關注”。“一個自我實現的雙語者將是能整合不同文化價值和享有兼收幷蓄不同文化的自我身份,… 他(她)同時是多文化的人和強烈認同本族文化的人”(高一虹,2001:57)。“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含量,是避免‘全盤西化’的重要舉措”(任海棠,2003)。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英語教育中人文素養教育功能的實現,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教學同樣重要。英語學習者只有對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的認知,才能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全面認識中西文化差異和正確理解異文化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2.中國英語學習者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調查研究

對中國英語學習者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能力的實證調查是在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這些實證研究採用測試的方法對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關於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習俗、典故和名勝古蹟的英文表達進行調查,並結合問卷和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探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張為民,硃紅梅(2002)、張蔚等(2008)和劉世文(2003)分別對不同學校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測試,結果“令人堪憂”。對學生的訪談發現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平時沒有接觸過英文版的中國文化介紹,所用教材幾乎沒有反映中國文化的學習內容。”陸魁秋(1999)對英語專業三年級三十名學生關於中國文化常識的問卷調查,結果是“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非常匱乏,幾乎沒有一道題目的人均得分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