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

才智咖 人氣:3.15W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內容提要:尼采思想與中國知識人的關聯,長期以來一直為學界所關心。本文試圖以20世紀上半葉中國語境中尼采思想被接受與詮釋的歷史事實為依託,從知識社會學角度來探討尼采審美主義在中國語境中的內涵與效應,以此考察尼采思想作為一種批判現代性的精神資源,是如何在中國的現代性程序中被創造性地闡釋併發揮獨特作用的。文章認為,以審美原則為最高原則來削平世界的深度模式,以個體審美體驗來否定世界的本真意義,是審美主義的核心問題,也是其內在矛盾性的癥結所在。以此為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代思想的演進邏輯特別是審美烏托邦的意義及可能蘊涵的問題。

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

一、尼采思想與中國知識界相遇的一般情況尼采,這位自稱具有“不合時宜的思想”的德國哲人,即使不是本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知識界影響最大的西方思想家,無疑也應屬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列。從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刊》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到1920年李石岑主持的《民鐸》雜誌編輯出版“尼采號”,再到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學淺說》和“戰國策派”代表人物陳銓的《從尼采到叔本華》等著作的出版,從王國維魯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的思想,在本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始終受到知識人的關注。

就尼采作品的翻譯而言,應該說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據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魯迅、張叔丹、肖贛、郭沫若、劉天行人等最早翻譯的是尼采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83—1885)的序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文,首先有一位無名氏發表在《國風日報》上的譯本,其後郭沫若、馬君武、肖贛、徐梵澄、雷白韋、高寒(楚圖南)也有不同的譯本問世。尼采的自傳《看哪這人!》(Ecco Homo,1908)則主要有包壽眉、梵澄、劉恩久、高寒等人的譯本。另外徐梵澄還譯了《朝霞》(Die Morgenrote,1881)和《快樂的知識》(Die Froehliche Wissenshaft,1882)兩本書。還有一些短篇文字的翻譯情況,這裡不再一一列出。

同樣值得注意的則是國外一些介紹尼采思想和生平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但這些作品主要來自英法和日本;德國人對尼采的直接論述則幾乎沒有涉及。比較著名的有英國人Muegge《尼采》一書,法國人Henri Lichtenberger《尼采的性格》和日本人三木清的《尼采與現代思想》等。和許多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情形相似,尼采思想在中國的流播,中間媒介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至於這一時期中國知識界涉及尼采的著作與文章更是數量可觀;而受到尼采影響的知識者更可以說是大有人在。事實上,尼采的超人思想以及打破一切偶像、重估一切價值等重要思想,在中國贏得了來自不同知識群落的廣泛反響與迴應,並從不同的側面被賦予了具有中國特點的內涵。比如,章太炎是較早提及尼采的學說並將之與中國傳統思想進行比較的重要思想家,早在1907年的時候他就說到:

要之,僕所奉持以“依自不依他”為臬極,佛學王學,雖有殊形,若以楞枷五乘分教之說約之,自可鑄溶為一。王學深者,往往涉及大乘,豈特天人諸教而已。及其失也,或不免偏於我見。然所謂我見者,是自信而非利己(宋儒皆同,不獨王學),猶有厚自尊貴之風,尼采所謂超人庶幾相近(但不可取尼采之貴族學說)。排除生死,旁若無人,布衣麻鞋,徑行獨往。

而幾年之後(1915)謝無量對尼采的認識,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知識人在近代以來的大變局中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尼采思想的“多偏宕橫決,易使人震盪失守”與“當世之大患”適成對照。而傅斯年,則在“五·四”運動爆發的當月,以與謝無量頗相類似的聲音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我們須提著燈籠沿街尋超人,拿作棍子沿街打魔鬼”主張打破以孔子為代表的舊中國的文化偶像。而這一思想的形成,顯然是與尼采關於不斷打破偶像的思想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