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科專業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新模式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5W

1 理論課教學內容調整與優化

淺談工科專業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新模式論文

在大學教學中每門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某一方面能力,因此應與其他課程有很好的協調銜接,才能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課程體系就是指同一專業的不同課程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程序的總和,且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依據培養方案紡織工程專業的紡織材料學是第五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雙語教學共64課時。先修課程都是一些科類基礎課如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而紡紗學、機織學、織物組織與結構、紡織品印染都是其後續的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程。所以紡織材料學是紡織工程專業學生最早介入的一門專業課程,其教學內容應是最核心的理論和技能,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授課時主要闡述各種紡織材料的基本結構、基本效能,材料結構和效能之間的關係及基本檢測方法,從而為紡織產品質量控制和新產品設計奠定基礎;授課採用中英文PPT和中文講解相結合,同時介紹國外一些紡織類學校,推薦學生閱讀英文資料,以拓展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國際視野。

林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紡織材料學是在第六學期開設共40學時,其前修課程有高分子材料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複合材料學、植物纖維化學,後續課程有化學纖維概論、功能性纖維,且課程性質屬專業方向課。由於課時縮減,課程受眾不同,且在前修課程中已學習了不少與纖維有關的知識;因此教學內容側重於植物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化學纖維特別是高效能、高功能纖維的製造、結構和性質。同時還根據紡織材料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與時俱進地更新理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紡織新理論、新工藝、新裝置及新型紡織材料。

2 實踐課教學內容調整與優化

為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讓學生了解紡織材料的結構和效能測試方法、測試儀器及檢驗標準,實驗環節必不可少。這也為學生今後開展科學研究、學好後續課程奠定了基礎,為培養高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強的業務與管理人才提供了保證。紡織工程專業的紡織材料學實驗共40學時,開設13個實驗,主要有紡織纖維鑑別、纖維、紗線和織物的效能測定。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紡織材料學實驗共15學時,開設5個實驗;除紡織纖維鑑別外,側重於化學纖維的紡絲成形和短纖維紡紗加工等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包括滌綸纖維熔融紡絲、腈綸/絲素共混溼法紡絲、聚氨酯纖維靜電紡絲實驗,黏膠短纖的紡紗成形。經過理論和實驗教學內容的調整優化,更加契合了功能性纖維方向學生的培養目標。

3 教學新模式探索

紡織材料學的教學突出了紡織和材料學科的特色,即以結構和效能為主線,挖掘結構與效能之間的關係,強化“形、性、能”的表徵與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教學過程中依託多媒體課件、校內網路教學管理平臺等現代教學手段,將相關教學資訊、網路課件、模擬實驗實現網路開放,並藉助BBS和電子郵箱使學生獲得大量的學習資源和行業發展動態。如課後及時上傳多媒體教學課件,便於學生複習課堂講授內容;圖片庫幫助學生對纖維的微觀結構獲得感性認識;提供新纖維、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應用資料及連結,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紡織材料發展的最新資訊,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佈置一些討論題目,在網路課堂發起討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增進師生間的交流;上傳實驗錄影等資料,對實驗教學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

除網路教學平臺外,還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實驗室、科技報告廳、商場、企業、展會、權威檢測機構。實驗室全天候開放,鼓勵學生課餘時間多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挑戰杯、興農杯等科技活動和教師的科研活動。為讓學生課外時間遇到問題能得到老師的及時輔導,紡織系白天、晚上都安排有一名教師值班,每週六下午召開一次交流會,讓學生彙報一週的收穫、心得及後期的計劃安排。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傑出校友做科技報告,讓學生了解紡織行業的最新動態,拓展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定期參加纖維面輔料展覽,到商場、企業進行調研,瞭解當今流行的面、輔料材質,並分析其組織結構、測試其基本效能。在去企業調研的過程中學生能親臨生產一線,瞭解紡織材料的製造、加工過程,增加感性認識,這有助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每年組織學生去安徽省纖維檢驗局、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參觀,瞭解紡織材料結構和效能測試的先進裝置和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

學生在學習完紡織材料學理論與實驗課程後,自主選擇開發一種紡織面料。通過市場調研、資料檢索、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撰寫設計報告等多個環節,最終提交作品給指導教師。該過程有助於學生了解市場面料流行趨勢,培養新產品開發能力,也為以後的畢業設計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 結語

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在課程體系中的角色不一,對紡織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出相應調整;同時讓教學手段、模式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創新,使得在兩年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教學效果顯著,能夠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