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數學作業設計

才智咖 人氣:1.26W

作業設計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應該同課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數學課程改革本身包括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革。做好這一點必先了解學生作業的目的。學生作業的目的在於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正確組織好學生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有著重大意義,而這一點,正被部分教師所忽視。每天佈置的作業形式單一,全班“一視同仁”。由於佈置的作業帶有濃厚的應試色彩,可以想象學生對作業並無多大熱情,每天機械地做作業,應付了事,抄襲作業的事時有發生。因此,教師應重視作業的佈置。

淺談國中數學作業設計

一、生活應用是作業目的性的終極目標

大眾數學的思想之一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學習並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在學完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後,有一次我說“同學們,今天破個例,今天的作業我們不是各自獨立完成,而是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是去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測量學校教學樓的高度,大家帶好工具,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第二天,全班交流,各小組組長介紹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和結論。最後大家比較一下哪個小組的方法更科學,計算結果更精確。通過這種作業,不但讓學生體會了數學的實用性,更增加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讓他們在體會成功喜悅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智力,如此處理難度不大,卻很好的體現了作業的目的性——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二、自學整理是作業針對性的有效方法

自學型作業可以是根據老師給出的幾個問題,回去有針對性地預習,並在筆記本上作好記錄。也可以是整理錯誤,每週一次,把本週的解題中的主要錯誤,整理在筆記本上,並寫出錯誤原因,以及避免錯誤的措施等。各學生情況不同,參照自己的練習本去整理。自學型作業還包括從網上或參考書中,收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訊。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針對性即作業能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適合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教師要精選設計作業題。佈置的作業不符合學生實際能力和需要,或太難,或太深,學生不會做,無結果,他們的興趣和情緒就受到影響。困難性作業應是學生在熟練掌握“雙基”的前提下力能勝任的,且要考慮多數同學的適應性。

三、跨學科是作業適宜性的有力挑戰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研究數學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知識的交*點,設計出跨學科作業,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數學與物理的聯絡:例,在某一電路中,保持電壓不變,電流I(安培)與電阻R(歐姆)成反比例,當電阻R=5歐姆時,電流I=2安培。(1)求I與R之間的函式關係式;(2)當電流I=0.5安培時,求電阻R的值。

數學與英語的聯絡:如在初學三角函式時,學生對“sinα,cosα,tanα,”的發音很困難,雖然我知道,讀音準不準對解題並無多大影響,但是我本著科學的態度,以我一貫的一絲不苟的教學作風,給出了三個單詞的拼寫;正弦“sine”餘弦“cosine”正切“tangent”,並要求學生根據拼寫寫出單詞的音標。學生不禁感嘆道:“學習數學也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

我們不要人為地把學科劃清階線,只要對學生學習數學有幫助的,都可以拿來用。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加強自身學習,拓寬知識面。

四、動口、動手是作業趣味性的和善表現

動口型作業並非是語文、英語的專利。許多國家的數學課程標準都提出了“數學表達、交流的能力”。數學交流包括口頭和書面的交流。口頭的交流主要通過文字語言的敘述,對詞語或符號重新賦予意義,如學習代數式的意義時可佈置家庭作業為“回去跟你的家人說一說下列代數式的意義:2(a+b),x2-y2,(m-n)2……”數學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比較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喜歡動手是人的天性,老師要在順應學生的天性的基礎上加以適當引導。佈置點動手型作業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在學軸對稱圖形時,我佈置的家庭作業是“剪一個雙喜字,剪一個等腰三角形,再剪一個你喜歡的軸對稱圖形,”第二天學生帶來了自制的各式各樣的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剪了一個蝴蝶並塗上了漂亮的顏色;有的剪了一架小飛機;有的剪了一條魚。在動手過程中又增強了學生欣賞圖形美的能力,滲透了審美教育。偶爾佈置一下這樣的作業會讓學生對作業保持一點新鮮感,避免對數學作業的厭煩情緒。

五、分層是作業差異性的公平見證

同一班級裡的學生知識、能力情況參差不齊,為了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兩頭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現象,必須進行分類作業。

在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後,遵循“自願性、動態性”原則,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個小組,即“AA組、A組、B組、C組、D組”,前四組各約10個成員,D組成員約5個。對D組學生,作業的難度較低,份量較少,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AA組每天另外佈置一道探究性題目,A、B組屬中上游,每日另做一個思考題。C組同學以書上練習為主,只需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即可,各小組成員並非固定不變,可根據發展情況稍作調整。通過分類作業可使尖子生更冒尖,差生面縮小。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則可縮小中下面。當然,它需要貫穿於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按量力性原則因材施教,顯然行之有效,但須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學標準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