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學分制改革背景下學生公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才智咖 人氣:2.35W
關於高校學分制改革背景下學生公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論文摘要:全面推行學分制改革,已成為當前高校改革的必然趨勢,而學分制改革也必將引起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的方法、途徑和手段方面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公寓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得到了突顯。本文通過對學分制改革的特點和學生公寓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分析,提出一些在這種變革中學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以高度重視和加強學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論文關鍵詞:學分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公寓
   
  世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使高校在培養模式、教育規模、教育思想、教育環境等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在高等教育領域全面推行學分制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已成為目前高校改革的必然趨勢。然而,由於學分制改革與高校內部其他各項改革是相輔相成的,要全面推行學分制改革必然帶來高校內部管理一系列的變化,只有全面深化學校內部各項管理體制改革,才能為順利推行學分制創造條件。本文試對學分制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加重視和發揮學生公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粗淺的研究和探討。

  一、學分制的內涵、特點及對高校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什麼是學分制呢?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學習的基本度量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在指導性教學計劃規定範圍內,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自主選修課程,以取得所選課程的總學分來衡量其學習總量,以取得一定的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採取多樣的教育規格和較靈活的過程管理方式的教學管理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四個代替,即:在衡量標準上,以學分代替學年來衡量學生的學習量;在制定教學計劃上,以指導性代替指令性;在教學管理上,以彈性代替剛性;在課程安排上,以選課代替排課。學分制的內涵及其特點充分的顯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因而,學分制是一種既能體現培養目標要求,又能體現管理制度功能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沒有嚴格的學制概念、沒有嚴格的年級概念、沒有嚴格的班級概念、沒有嚴格的上課時間概念。而且,由於學生在所學計劃上的充分自由、選課自由度的加大和對學生學習過程約束力減弱,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缺乏集體榮譽感、使學習組織鬆弛,從而給學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論系統工程》中指出:“在現代高度組織起來的社會。複雜的系統幾乎無所不在;任何一種社會活動都會形成一種系統,這個系統的組織建立、有效運轉就會成為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復雜、任務更繁重、工作更艱鉅的具體條件下,正是由於我們在手段上樹立了系統意識,才能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才能不斷地加強和改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見,從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上來看,無論是“兩課”教育、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等,都是在相對固定的組織系統中統一進行的,那就是“院系”、“年級”、“班級”。而在學分制多規格的培養模式的條件下,這一組織的組織力鬆弛了,學生可以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甚至跨學校自主選課;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長短具有了不確定性,可以是2-3年,也可能是5-6年,甚至可以是學一段時間離開學校,過一段時間又回到學校;選修同一門課程、同一個老師,既可能是新生、也可能是老生,沒有了年級、班級的概念,同一課程班級的同學,入學時間不一致,年齡差距有可能拉大,思想和心理問題也會不同。
  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會給高校的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困難。過去高校長期積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好的經驗、好的辦法和手段,隨著學分制的全面推行,有些可能已不再適用,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說,所面臨的則是更為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一變化,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適應學分制改革,尋求和建立新的組織系統,需要在方法和手段上創新,並且進行科學地選擇。

  二、學生公寓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學生公寓是青年學生學習、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場所,歷來也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隨著高校學分制改革的推行,傳統的年級、班級概念將趨於淡化,而以班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狀況也將發生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必然發生位移。在這樣的情況下,宿舍概念必將得到強化,以學生宿舍為主的學生組織的作用發揮就將突顯出來。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學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繼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過去,由於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將課堂、班級作為主陣地,弱化或忽視在學生生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自1999年開始的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好多高校的學生公寓由後勤實體管理,公寓也由過去的免費住宿轉化為收費住宿,就出現了學生工作職能部門、院系和團學組織等,不願過多深入學生公寓區,削弱了對學生在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公寓更多地注重硬體建設、注重管理和服務,將教育功能弱化了。也正因為這樣,後勤實體在學生公寓的管理上更多地體現在物業管理服務上,管理人員往往是知識素質不高,年齡偏大,既有退休或下崗工人,也有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雖然不乏敬業精神,但多為“阿姨”、“大媽”型,與學生在知識、年齡結構等懸殊過多,彼此溝通困難,管理能力更有限,往往只能把宿舍管理當作類似於普通的、純粹的物業管理,滿足於“查查衛生、管管鑰匙”,忽視了宿舍主體是大學生的特點,很難承擔起教育職能和心理疏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