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

才智咖 人氣:2.59W

    論文關鍵詞:;和諧;理論淵源

和諧社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體現在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論界定中,體現在他對人與社會關係的精辭論述中,體現在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揭示中,也體現在他對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互動概括上。

    人類跨人21世紀以來,和諧發展愈益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全新社會發展主題。

    和諧發展觀不僅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其中更是凝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經驗和智慧。顯然,深人探討和諧發展觀的理論淵源,不僅有助於指導我們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對於在新的條件下揭示並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時代性底蘊,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表現為對於共產主義的理論界定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更高階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社會滅亡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顯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是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理論意蘊中,將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關懷定位於“每個人”與“一切人”的和諧關係。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目標,更是現實生活世界中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最高境界。

    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路徑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理所當然地意味著各種矛盾的化解與消失和一個新的無階級的和諧社會的誕生。1859年馬克思在《學批判》序言中談到人類歷史演進的時候,再次表述了和諧社會的理想:“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產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裡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在這裡,馬克思把資本主義及其以前的社會都稱之為史前社會,這類社會的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存在著社會對抗,其中包括階級對抗、對抗、宗教對抗以及政治、經濟和的對抗等等,這些對抗造成了社會的矛盾、紛爭和極不和諧,同時資本主義又以其社會化的大生產力為解決這些對抗奠定了物質基礎。未來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消除了這些對抗,其結果就是建立了無對抗的和諧社會。因此,代替史前時期的真正的人類社會必然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形態。這個思想馬克思還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表達過。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人類歷史演進的三形態理論:“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馬克思的這段論述與上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意思相近,都是指明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史前時期是對抗的社會形態,而在社會的全面的對抗中,人既不可能全面發展也不可能展開自己的自由個性。隨著第三階段對抗的消失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多,人獲得了空前的全面發展的機遇,人的自由個性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於全面才能和自由個性的發展是普遍的,而非排他的,人人都能有在更高的覺悟水平的基礎上展現自己,所以這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排除了矛盾和紛爭,處與空前和諧的狀態。這個共產主義的第三階段自然就是和諧的社會,資本主義以物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作為史前時期的最後形態為真正的人類社會創造條件。在馬克思的晚期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實行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可以設想,既然已經按需分配了,那麼就根本沒有留下矛盾和鬥爭的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是十分和諧和融洽的。所以,從上說,共產主義社會必定是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