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的十大認識誤區

才智咖 人氣:2.04W
公允價值的十大認識誤區
公允價值的十大認識誤區 公允價值的匯入既是新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也是引發諸多爭議的焦點。新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實施後,伴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和股市樓市的紅火,對公允價值的看法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引入公允價值,使財務報表更加逼近經濟現實,極大地提高了會計資訊對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相關性。反對者則認為在會計計量中大量運用公允價值,不僅導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幅波動,而且為盈餘操縱提供巨大空間,降低了財務資訊的可靠性。
  相關性與可靠性孰重孰輕,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哲學性命題。強調相關性的,必定推崇公允價值會計模式,而偏好可靠性的,則堅決捍衛歷史成本會計模式。這方面的爭論,在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贊成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的人士指責以“硬資產為重心、以投入為側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導致相關性缺失,已不適應以“軟資產為核心、以產出為導向”的知識經濟,嚴重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資產價值,誤導了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反對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的人士則提出,可靠性是確保會計資訊具有相關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資訊是不相關的,對投資者也是毫無用處的。
  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學術界和實務界掀起大辯論,這既是預料之中,也是合乎情理的。真理越辯越明,但在辯論過程中,認識偏差也隨之湧現。筆者認為,當前關於公允價值的爭論,存在著亟待澄清的十大誤區。

誤區之一:公允價值導致公司利潤劇增

  截至2007年4月30日,滬深兩市已公佈2006年報的1474家上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3718.17億元,同比增長46.8%。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淨利潤更是高達1144.73億元,同比增長達99.99%。據此,關於公允價值導致上市公司利潤劇增的說法甚囂塵上。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因果倒置的觀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尤其是2007年第一季度淨利潤的顯著提升,是巨集觀經濟形勢和股權分置改革雙重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在新會計準則中匯入公允價值所致。當巨集觀經濟形勢向好,股權分置改革給投資者帶來財富效應時,採用歷史成本將抹殺這些“改革紅利”,而採用公允價值則將改革成果予以明示,對投資者的決策更具相關性。況且,如果繼續沿用歷史成本而不是公允價值,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對外披露的經營業績增幅可能更大。
  以備受關注的雅戈爾為例,該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實現了9.46億元淨利潤,其中出售中信證券股份獲利11.34億元(稅前)。根據筆者的分析,雅戈爾2007年第一季度出售中信證券獲得的稅前收益應當是3.6億元左右,而不是11.34億元。這是因為,該公司2006年末共持有中信證券18366.56億股股份,總成本為3.15億元,每股成本約1.72元。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雅戈爾將所持股份中已過禁售期的`12407.5萬股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並將持股成本與2006年底中信證券收盤價27.38元之間的差額(即公允價值變動),進行追溯調整,調增了股東權益31.84億元。這樣,當雅戈爾2007年2月以每股約39.36元的均價出售3012.13萬股中信證券股份時,只應確認約3.6億元的投資收益。倘若沒有采用新會計準則,則雅戈爾應確認的投資收益將高達11.34億元。可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新會計準則並沒有導致雅戈爾利潤劇增。
    從業績計量的角度看,四類公司將是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受益者”,以發起人身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研究開發投入較大的高科技公司、負債率較高和發生債務重組的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借方差額較大的公司。在這四類“受益者”中,與公允價值最密切相關的是以發起人身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但誠如上述分析,這類公司報告較高的利潤,主要是得益於股權分置改革,而與公允價值無關。這類公司只要將所持股份高價出售,即使按歷史成本計量,也必須確認鉅額的投資收益。

TAGS:價值 公允